第(1/3)页 “还没有,但应该快了!” 申时行与王锡爵听到此话,不由得兴奋起来,没想到还真有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策略。 “子珩,细讲!细讲!” 申时行两眼放光,沈念在献言献策上,还从未令人失望过。 沈念缓了缓,道:“陛下与张阁老比任何人都清楚夺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但陛下仍坚持夺情,张阁老选择以‘在官守制’响应夺情,吕阁老、马阁老与殷阁老皆同意夺情,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朝堂离不开张阁老!” “当下,赞同丁忧反对夺情者,呈递奏疏只言祖宗成宪、礼制孝道,完全无用,正确的方式是应拟定出一份令陛下与众阁老都满意的解局之策!” “我反对丁忧二十七个月,是因若这样做,必换首辅,首辅一换,新政必乱,极有可能引发党争,甚至北方边防也会出现危机!” “所以我便想着有没有一道良策,可避免这些危机。” “目前,我的想法是,为避免矛盾扩大,可先让张阁老丁忧返乡,然后最好能在明年年初陛下成婚前起复还朝,此外,还应找理由为张阁老保留首辅之位!” 申时行与王锡爵认可地点了点头,沈念所言才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思路。 当下反对夺情的官员。 至少有一半都是打着孝道旗号,实则反对新政或反对张居正柄国的官员。 他们看不到张居正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张居正丁忧、新首辅上台后,他们才有机会擢升,才能将张居正的诸多门生故旧与支持者拉下马来。 在他们眼里,大明的家,谁当都行。 可是他们全然没有为大明江山考虑,为大明百姓考虑。 张居正卸任。 吕调阳或马自强最有可能成为新首辅,其次是殷正茂、张四维或徐阶。 但这几人。 精力、才气、权威、魄力等皆不如张居正。 即使他们能贯彻张居正的新政措施,最终的效果也将远逊于张居正。 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 最令人担忧的两个隐患是:内廷与边政。 一旦小万历与司礼监缺少张居正的制衡,司礼监之权会愈加庞大,日后朝堂这种廷杖官员之事可能会经常出现。 廷杖。 看似彰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无奈之举,只能促成君臣对立,使得矛盾愈加无法调和。 至于边政。 张雪颜、戚继光、李成梁等北境将帅都是张居正新政的有力支持者。 一旦更换首辅。 这些人为保张居正归来仍能担任首辅,定然不会配合新首辅,新首辅若刁难他们,必有意外发生。 边政事多而杂。 蒙古部落一旦趁机侵扰,战事一起,新政便只能搁浅。 这两个隐患就能使得朝廷元气大伤,使得新政改革戛然而止,让大明走回头路。 …… 申时行与王锡爵见沈念突然停了话语,不由得面带疑惑地看向他。 沈念无奈摊手。 “至于如何使得陛下同意张阁老先丁忧后起复,如何使得朝廷能为其保留首辅之位,我……我还没有想好!” ”子珩,快想啊,此乃关键!”王锡爵焦急地说道。 王锡爵下意识觉得完整之策唯有沈念能够想出来,故而如此催促。 “莫给子珩太大压力,咱们一起想,一起想!”申时行说道。 当即。 三人分别坐在椅子上,都皱起眉头,认真思索起来。 …… 约半个时辰后,已到放衙时刻。 王锡爵起身看向沈念。 “子珩,我去吩咐下面的人准备晚餐,并泡上一壶浓茶,咱们三个今晚可能要熬大夜了!” 沈念无奈,点了点头。 熬大夜,乃是一名京朝官的基本功。 若今晚想不出,他们大概率就要熬到明天清晨。 在沈念三人准备通宵达旦之时。 赵士皋、张位、于慎行、王家屏、沈一贯等一众翰林官也未曾离开,全都忙着撰写奏疏为吴中行四人求情。 此次,这四人若被往死里揍一顿,他们日后被廷杖的概率将会增大许多。 故而,上奏求情,是救别人,也是救自己。 饭毕。 沈念三人一边思索,一边讨论起来。 近子时。 申时行一脸焦躁地来回踱步。 王锡爵将一个笔筒内的十余根毛笔拽得只剩下笔杆。 沈念更是用凉水洗了二十多次脸。 然而,三人依旧未曾想出解决之法。 无论是先丁忧后起复,还是为张居正保留首辅之位,都很难找到谁都无法拒绝的理由。 不多时。 三人终于都熬不住,陆续趴在书桌上睡了过去。 …… 翌日,即十月初七,五更天。 天微微亮。 翰林院,沈念的公房内。 申时行、王锡爵、沈念三人都趴在桌子上睡觉。 唰! 就在这时,沈念突然坐起身来,道:“有了!有了!有了!” 沈念的声调甚高。 一下子就令申时行与王锡爵清醒过来。 二人看沈念兴奋的神色以及铺纸的动作,便猜出沈念想出了对策。 “子珩,我为你磨墨!”申时行说道。 “子珩,我为你沏茶!”王锡爵说道。 …… 就在沈念奋笔直书,撰写解局之策的时候。 赵士皋、张位、于慎行、王家屏、沈一贯等一众翰林官联名为吴中行四人求情的奏疏,送到了通政使司。 然而。 通政使司在冯保的示意下,根本不向文华殿呈递此奏疏。 直接无理由扣押,锁在了木箱之中。 与此同时。 一群厂卫在禁中与各个衙门巡视。 但凡发现有手拿浆糊之类工具的官员,直接没收工具;但凡发现内阁衙门前、六科廊前转悠的官员,一律驱赶。 此外。 若有官员在金水河河畔转悠,冯保也会立即命人驱赶,以防有官员跳河死谏。 小万历如此指示,也是无奈之举。 他本意是杀鸡儆猴,但当下想要做“鸡”的官员太多。 若不使用一些非常规的办法拦截,那被廷杖的官员可能轻松破百。 如今,他看不到官员们的反对奏疏,就不用批阅,更不用惩罚。 …… 不多时,太阳缓缓升起。 翰林院编修吴中行、翰林院检讨赵用贤、刑部员外郎艾穆、刑部主事沈思孝四人被锦衣卫带到午门前。 四人皆被扒去官袍、官帽,身穿素色单衣,双手被麻绳捆绑,嘴巴也被塞得死死的,跪在地上。 此刻距离午时还早。 将他们提前押到这里,是为了令百官畏惧,促成夺情成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