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腊月十九日,清晨。 皇极门下,常朝朝会,文武百官左右站立。 待通政使司当值官员宣读完近日奏疏与批阅决定后,小万历坐直身体,看向下方。 “近日,关于明年年初施行全国丈田之事,百官讨论激烈,意见不一,朕必须要强调的是:丈量田亩与一条鞭法乃是我朝必行之国策,条件不成熟,我们便创造条件,施行有隐患,我们便提前消除隐患,不宜延后!” 听到“不宜延后”四个字,官员们纷纷抬起头来。 他们想听一听,到底应如何创造条件,如何消除隐患。 依照目前官员们的支持率,贸然施行全国丈田,换来的绝对是一地鸡毛。 小万历接着说道:“当下,反对立即施行全国丈田的官员主要有两点顾虑,其一,事多且杂,难度甚大,官员们力所不及;其二,地方兼并田亩者反对激烈,易造成民间动荡。” 这两点顾虑,简单来讲就是:执行者嫌难不想干,被执行者抵制不配合。 更要命的是—— 一大部分执行者与被执行者还是拥有共同利益的一家人。 历朝历代,新政改革之所以夭折者多,就是这个原因。 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愿做的,不是圣人便是疯子、傻子。 当下。 一省出现这类问题,朝廷还有精力,集思广益,特事特办,然若两京十三省都是这种状况,摊子铺得过大,朝廷便无足够精力解决了。 小万历看向被起复的吏部新尚书王国光。 王国光立即站出,然后高声道:“为提高官员们执行新政之策的积极性,吏部拟定了一份关于对全国丈田官员特例擢升的条例,陛下与内阁已审批通过,此条例之要义主要有三点。” “其一,对丈田之策完成度较高的地方县乡官员,由三年考满改为两年考满,且对征税、治安、教化等政绩要求,适当降低标准。” “其二,对丈田之策监察管理到位的地方主官、六部官员、御史官员,降低京察标准,取得卓越功绩者,优先提拔、破格提拔。” “其三,地方田亩丈量难行之时,凡献策能惠及一省,使得丈田继续施行者,即刻官升一级。” 听到这三则条例,许多官员的眼睛顿时都亮了。 若依常规擢升。 一名正六品的六部主事成为从五品的员外郎,再成为正五品的郎中。 每级三年考满,至少需要九年。 而一名六部郎中成为正三品的六部侍郎,再擢升为正二品的尚书,至少需要十二年。 至于尚书入阁。 则必须是翰林院出身,经过数次京察而稳健擢升,还要被皇帝信任,才能成为阁臣。 若有这三则条例在,至少能少奋斗三年。 更关键的是,若一些官员不抓住这次机会,无数地方官将会抢夺这个机会,甚至取代一些官员的位置。 当官,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身在官场之人,没有人不想擢升,官做的越大越舒服,越能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一刻。 许多官员都昂起脑袋,顿时有了动力。 王国光又补充道:“此外,经陛下特许,我朝官员谁有良策,可令那些兼并田地的士绅配合地方官员,自愿将不法田地吐出来,即刻官升一级!” “诸位比地方官员提前知晓此事数日,望大家都珍惜这个机会,此策想出之时,便是全国丈田开始之时。” 听到此话,官员们都皱起眉头。 地方兼并者的反对与抵制,乃是全国丈田最难解决的问题。 谁要能解决了这个问题,那接下来的事情便都好办了。 就在这时,马自强突然站了出来。 “陛下,今年四百位新科进士已观政近十个月,臣建议明年年初至少将三百人外放地方,担任县官,主理全国丈田之事,他们当下的热情甚高!” “好主意,如此,我们又减轻了全国丈田的一些阻力!”小万历满意地说道。 这一刻。 一些官员已看出,小万历、王国光、马自强三人明显是商量好的。 此乃一个阳谋。 小万历先对全国丈田之事定调,要求不宜延后。 而后王国光提出对执行全国丈田优秀的官员进行特例擢升,提高官员们的积极性。 最后马自强用“将三百名新科进士外放地方”之事,使得官员们产生危机感,他们若不积极,自有人会取代他们的位置。 这一招,就像牧羊人将一群羊赶在一条笔直的胡同里,前面只有一个出口,后面还有许多小羊在追赶,这群陷入胡同的羊,只能卖力朝前跑。 这一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