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还没等许宁回应,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徐进便插话解答: “我们过去在歼8B项目中,曾利用在机身上贴毛线的方法来观察气流,有效解决了振动问题。同样的技巧可以再次应用于此。” 徐进对新技术持开放态度,并且对许宁提出的方案表现出浓厚兴趣。 许宁点头赞同:“正如徐工程师所说,我们可以在特定点位贴上毛线,同时安排一架双座飞机伴随飞行,以帮助观察气流状况,从而验证我的理论。” 这一创新性建议得到了包括徐进在内的多位专家的认可。有人甚至指出,该方法与近期镐京地区报道的一项先进技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会议室里,杨知书趁着有人提到603所的话题,顺口说道: “大家可能还不清楚,603所刚报的那个重要成果,其实是由许宁博士主导完成的。” 这句话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尽管关于新舟60项目的传闻不少,但由于正式的内部宣传还未展开,很多细节依然鲜为人知。 除了几位高层外,几乎没人料到,这成果背后的关键人物竟是来自京航大学的一位年轻人。 “是他啊...” “年纪轻轻就成为首席贡献者,真了不起...” 在场的工程师们平时对学术论文兴趣不大,但对于由总公司或国防科工委认可的重大成就,则是心向往之。 能够参与其中并被记录在案,已是莫大的荣耀;而许宁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却已站在了这样的位置上。 随着议论声渐渐平息,杨知书轻敲桌面,宣布:“鉴于已有先例可循,我支持许宁的方法。至于试飞人选...” “既然计算工作由我承担,那么我也愿意执行这次试飞任务。”许宁坚定地说。这不仅是出于责任感,他还渴望亲身体验战斗机的飞行感受。 “如今的技术条件比过去优越多了,我可以携带相机记录下原型机翅膀上的气流形态。” 以前,像顾永芬这样杰出的研发者只能用望远镜观察,但现在有了高性能相机的帮助,可以更方便地拍摄资料供后续研究使用。 经过简短商议后,杨知书补充道:“我们原则上支持你的提议,但你需要通过空军体检确保身体健康才能进行试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