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马赫数为0.4,攻角为0°时,开缝叶片的总压恢复系数仅比不开缝的提高了7%;而当马赫数升至0.6,相同条件下,开缝叶片的总压恢复系数反而降低了大约1%。” “这就对了。”许宁兴奋地将手中的笔拍在桌上。 “各位,我要调整刚才分配的任务了!” 说罢,他再次走到黑板前。 “射流风的研发原理在于平衡掺混损失与吹除效应。当掺混损失占主导时,总压恢复系数会降低;反之,则会提高。” 许宁边说边拿起粉笔,在叶片图上添加了两个弯角,形成了一个‘S’形的射流缝。 “这种‘S’型研发相当于一个先收缩后扩张的通道,能更有效地加速气流,增强射流效果。同时,改进后的进气出口方向更接近主流方向,有助于减少掺混损失。” 周围的人们惊讶地看着许宁现场修改研发,尽管他们已习惯了这位天才的各种惊人之举,但每次看到他如此轻松地解决难题,仍感到难以置信。 姚美玲最先理解了他的意图:“也就是说,即使在平飞状态,这种‘S’型射流缝也能发挥出色的效果?” “正是如此。”许宁的声音里充满了激动。这突如其来的灵感,虽非系统辅助所得,也非他重生前的专长领域,但完全是他个人能力成长的结果。 这次的“灵光一现”,让许宁对涡喷14发动机的改进工作更加游刃有余。根据之前的故障分析,问题出在高压压气机的第二级转子叶片上 因此,他后续的弯曲和掠形研发优化,主要集中在高压压气机的7级动叶上,而对主要负责来流压缩的静叶则未做复杂改动。 恰好,S型射流缝可以安装在静叶上,这使得两个任务可以同时进行,大大加快了研发速度。 仅半个月后,涡喷14发动机的新研发方案就展现在众人面前。尽管燃烧室和涡轮的研发保持不变,但高压压气机这一关键部分经历了彻底的革新。 随方案一起提交的,还有许宁和他的团队用一周时间精心准备的压气机性能和流场结构图,以及这次重大改进的核心目标——压气机的通用特性曲线。 改进后的压气机喘振余量提升了25%,即使遇到像上次01号原型机那样的极端情况,新涡喷14也能平稳运行,避免喘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