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瞬间,他恍然大悟——自己被安排了!而且是精心策划的那种。 从涪城回来后不久,他就接到了前往112厂的任务。 到了那里就“恰好”目睹了苏27国产化工作的紧张筹备过程,甚至包括与何明讨论歼11未来改进方向的那些对话——这一切,难道都在杨总的计划之中吗? 果然,杨知书适时开口了: “小许啊,你在八三工程中表现卓越。没有你的努力,这个项目进度可能要滞后很多。等研发定型完成后,我打算以所里的名义为你申请一个表彰。” 听到这话,许宁心中一震。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对他工作成果的认可,更是一种对未来发展的肯定。 尤其是在航空工业总公司或国防科工委这样的高层面上获得认可,对于个人职业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尽管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但许宁明白此刻不能谦虚过度。 “感谢杨总对我的认可,今后我会更加努力!” 他知道,在这种时候,重要的是接受并表达感激之情,而不是推辞。 还没等许宁把想好的长篇大论讲完,杨知书就挥手打断了他:“行了,你的这套说辞跟我刚工作时用的一样。”许宁立刻闭上了嘴。 “八三工程的重要性你很清楚,表彰肯定有你一份。但说到荣誉嘛,有时候还得看运气。” 杨知书说着,突然转变话题:“小许,601所的项目结束后,你有什么打算?” 显然,这才是谈话的重点。之前的种种铺垫,都是为了这个问题。 先是让他参观即将国产化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接着保证了他的荣誉地位,现在终于问到了他的未来规划。 杨知书几乎是在直接表达“我想拉拢你”的意思。虽然方法老套,但效果往往不错。 “关于下一步……” 许宁思考了一会儿,并不是因为担心选择会影响个人荣誉,而是真心在考虑。 “对于空军而言,八三工程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若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重点应该放在第三代战斗机上。” 他说道:“因此,我计划参与十一号工程。何工已经告知我俄方协议对我们非常有利,尤其是可以更新90架飞机上的设备,这提供了很大的改进空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