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一枚导弹从05号机翼下点火起飞,在连续波照射器的引导下向目标飞去。 由于靶区离机场不远,地面雷达能够全程跟踪这次攻击。 塔台内的所有人都注视着雷达屏幕,只见代表导弹和靶机的信号逐渐接近,最终合并,然后散开成几个随机分布的小点。 命中了。 试射不会只凭一次命中就宣告结束,因此紧接着第二架靶机升空。 根据杨知书和郭立强的要求,这次的飞行高度比之前更低,但结果依旧没有改变——靶机再次被精准击落。 “确认靶机已被击落!” 指挥官的声音刚落下,塔台内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次成功验证了我国战机在25公里外进行中程拦截的能力。 虽然从射程上看,这仅仅达到了美苏上世纪60-70年代的标准,但它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正式迈入了超视距空战的新纪元。 尽管更先进的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已开始崭露头角。 如漂亮国的AIM-120和俄易斯的R-77,它们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服役,但大多数国家的主力战机仍依赖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如我们的霹雳11。 更重要的是,这次测试是在低空环境下完成的,这进一步证明了我们技术的成熟度。 “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的努力。” 郭立强松了一口气,转身与每一位参与测试的人员握手,尤其在许宁这里停留良久。 “许宁同志,你虽未直接参与霹雳11的研发,但你的贡献无可替代,你是我们的英雄!” 郭立强的话语中带着真挚的情感,几乎哽咽。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