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其中就包括昨天特意从筑城飞到咏都的648所副总设计师孙尚忠。 他全程安静聆听,没有插话,只是仔细观察着许宁如何回答他人的问题。尽管早闻其名,但亲眼见到这位少年天才,还是让孙尚忠心生敬佩。 “许工!” 宴会结束后,孙尚忠叫住了正要离开的许宁,并快步追上。许宁转身,看到一位头发斑白的男人站在身后。 “您好,请问您是?” 虽然在过去半年里,许宁已经参与了不少重要事务,但他穿越至此的时间毕竟有限,还没来得及与太多人建立联系。 前世作为一名普通的军工工程师,他的社交圈子也不大,因此除了几位知名人物外,大多数面孔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 “我是孙尚忠,来自筑城的648所。” 路灯下,两人握手致意。许宁注意到,对方其实并不老,大约三十多岁,只是因为先天因素或工作压力而早早白发。 “许工,我有几个关于后续发展匹配的问题想请教。” 许宁自然不会轻易拒绝这个提议。 “请继续。” “我们计划在歼7f的基础上,开发一款双座型号的战机。” 孙尚忠坦诚地说。他并不隐瞒从其他单位借鉴想法的意图。 毕竟,648所的设计团队规模有限,经验和水平也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参考他人的成功案例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不过,我听说歼7f的进气道和前机身是由您设计的一体化结构,任何修改都可能严重影响进气效率。因此,我想听听您对这个方案的看法。” “确实如此。” 许宁解释说:“歼7f的高进气效率和稳定性依赖于机头部分对气流的初步压缩。 若要改成双座,必然需要大幅度改动前机身,这几乎等于要重新设计整个飞机。” 单座到双座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大量工作。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