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同时,华夏人也表现出对长远利益的关注,对于那些现在看似不急用但未来至关重要的技术和装备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些动态对于正处于困境中的伊留申来说是宝贵的机遇。 不仅伊留申,其他如图波列夫、苏霍伊、卡莫夫和雅科夫列夫等主要航空企业也派出代表,希望从中寻找到合作的可能性。 塔什干市长肖开提·米尔济约耶夫及其团队也加入了迎接队伍。 在苏连解体前,契卡洛夫工厂曾是乌克斯坦经济的支柱,但近年来订单锐减,导致当地经济遭受重创。 因此,米尔济约耶夫迫切希望吸引到一些华夏的订单,以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 然而,洛兹科清楚地知道,长期而言,飞机制造这样的关键技术不能留在一个不可控的地方。 一旦条件允许,他们会将生产能力迁回俄易斯境内。 相反,米尔济约耶夫则希望尽一切努力把伊留申的生产线留在塔什干。 两人虽然有着共同的目标——争取华夏的订单,但在背后却怀有不同的意图。 当他们站在塔什干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上等待时,一架四引擎的大型宽体客机从云层中显现,缓缓降落。 “那是一架伊尔-86吧?” 契卡洛夫工厂的厂长库切罗夫率先认出了这架飞机:“而且是沃罗涅日去年交付的新机型,它的机翼和部分机身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 米尔济约耶夫听到这话,不禁投来惊讶的目光。 “91年后,咱们还向华夏交付过新飞机吗?”米尔济约耶夫市长问道。 显然,他对契卡洛夫工厂的近况了解不多,只停留在表面。 库切罗夫厂长微微皱眉,对这个问题有些不满。 作为厂长,他在苏连解体后一直站在工厂转型的前沿,成为了新旧势力角力的关键人物。 每一方都想拉拢他,而刚才的问题无疑让本地派在他心中的印象分大打折扣。 洛兹科见状,立刻抓住机会,平静地回应:“确实有。92年时,华夏的北疆航空公司就买了我们的三架伊尔86。 为了维持几个制造厂的运营,我们特意将一些部件分配给喀山和塔什干生产,您看到的这架飞机就是其中之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