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来不及,真的来不及,四条生产线马力全开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第五、第六条生产线会在月底启用,到时候产能压力才会稍稍缓解。 幸亏有东大技术人员帮忙,否则光靠苏尔电器自己,两个月也不一定能折腾出一条生产线。 为了支持印度这里的生产,东大已经派出几十名技术人员。他们的开销和补助,全部由罗恩买单。 不说别的,光这个效率就值。 苏尔电器的工人几乎是坐享其成,安装调试根本不劳他们费神。 大概等到第九、第十生产线,才能轮到苏尔的员工练手。 现在是抢产能的时候,每晚一天损失的都是钱,罗恩没耐心等。 随着摊子越铺越大,光是需要他签字的文件,就有满满一桌。 好不容易把手里的工作搞定,罗恩又拿起桌上的报纸端详。 这次Videocon算是栽了跟头,据说准备和他们谈判的东芝考察团,已经回了日本。 杜特曾经梦寐以求的全套生产线技术大概要泡汤,至少短期内别想。 很好,苏尔电器又少了一家竞争对手。 可惜,这次躲在幕后的Onida全身而退,没什么损失。 他们负责的是舆论战,但根本没打起来。 尔科商场事先安排好的记者,直接临阵倒戈。 艾杰即使想过问,却也没有证据。 罗恩听说他们和日本的JVC签了引进合同,以后苏尔电器的竞争对手大抵就是它了。 等到对方的生产线落地,各种零件成本必然大幅下降。 那时候低价将不再是苏尔电视机的专属手段,竞争压力油然而生。 不过罗恩没太当回事,对手在进步,苏尔电器也没闲着。 随着第五、第六条生产线一起过来的,还有东大的显像管生产线。 在豪掷了二十万套核心零件的超级订单后,东大终于同意显像管技术的转让。 罗恩现在没空去研究技术,只能直接买现成的生产线,一次性就买了四条。 每条生产线50万美元,年产30万只显像管,这个价格比总成线贵的多。 毕竟是核心零件,技术密度远超总成线,贵也是应该的。 从东大那里适配NEC彩管的想法也有了进展,预计不久将会有一批样货送过来。 只要试生产没问题,那合资公司闲着的彩电生产线他就不客气了。 苏尔电器扩张的速度很快,不过也有缺点,那就是太烧钱。 之前通过瑞士银行兑换的一千万美元,已经烧掉九百万,账户里只剩下一百万不到。 这可是3亿多卢比啊,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平均每个月花掉一亿卢比。 砸钱后的成果,就是苏尔园区多了七座厂房,以及将会陆续到齐的十四条生产线。 钱全变成了生产资料,这就是基业啊。 苏尔电器已经成为孟买最大的电视机制造商,未来还会更大。 这还不是全部收获,九、十月份卖出的电视机总利润有3.5亿。 算上水空调和电风扇,以及此前的存款,大概能凑个5亿卢比。 这就是苏尔电器的弹药,罗恩的底气。 有了钱,他想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享受,而是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早在一个月前,罗恩就派遣公司的销售人员,去各邦考察市场。 泰米尔邦、奥里萨邦、古吉拉特邦、旁遮普邦,都是考虑的重点对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