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6章 殃及池鱼-《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3)页
    宣德九年,明廷裁撤奴儿干都司,但保留了建州卫等羁縻卫所。
    更有名的则是关西七卫。
    明初的时候,明朝在嘉峪关以西(今甘肃西北、青海北部及新疆)设立的七个羁縻卫,成化年间,哈密被吐鲁番汗国所占领,在明廷经历了与吐鲁番汗国的长期拉锯战之后,最后放弃了关西七卫,退守嘉峪关。
    当然,大同是北方边防重镇,是戍卫京师的门户,再怎么也不会放弃的。
    但是放弃大同的百姓,将百姓内迁禁边,还是可以的。
    至于以大明现在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这些百姓内迁的过程中会死伤多少,内迁后的百姓能不能妥善安置,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反正将边疆百姓内迁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南北朝迁六镇军民于河北。
    苏泽不准备上疏,原本是觉得没必要。
    隆庆二年这次的边关动乱,根本没记载在史书上,但是这一年大明朝廷也没有调整边关政策。
    苏泽判断,这个时候高拱张居正应该已经在筹备俺答封贡的事情了。
    但是朝堂上的反对声浪太大,所以内阁对这次的事情进行了冷处理。
    如果历史不发生改变,俺答封贡应该是隆庆五年才最终得以实现。
    这是让苏泽没想到,这帮言官竟然如此疯狗,没表态竟然也成了过错?
    沈一贯焦急的说道:
    “子霖兄,还是上疏吧!”
    苏泽却依然拿着手里的毛笔,写着第三期《乐府新报》的文章,他说道:
    “还是等下个月再说吧。”
    沈一贯想想,还有几天就是下个月了,将劝说的话吞了下去。
    -----------------
    九月一日,都察院中。
    御史詹仰庇迈入公房,其他御史纷纷起身和他打招呼,詹仰庇一一回礼,内心十分的得意。
    这一次詹仰庇掀起这么大的声势,这就是他言官生涯宝贵的资历,如果最终朝廷采用他的政策,那日后就可以靠着这项功劳平步青云。
    所以詹仰庇才不遗余力的打压反对声音,逼迫内阁和中立官员表态。
    吵过群架的朋友都知道,声浪大的那一方不一定占理,但是一定赢。
    都察院和六科的升迁途径还不一样。
    御史是一个很灵活的职位,都察院也和六科不一样,六科的官品都很低,也没有部门领导,所以六科升迁只能外任。
    都察院从正二品的左右都御史,到正七品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升官台阶是十分平缓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