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陶师傅,手艺断不了,以后制革厂这边,先进的化学铬鞣要发展。” “你们这种老式的手工植物鞣制也要发展,这件事并不冲突。” 毕竟苏文宸知道就算后世,高档皮革依然都是推崇手工鞣制。 而且也不光是皮革,基本高档的奢侈品都是产能受到限制的手工制作。 因为再珍贵的东西一旦多了,也就不值钱了。 就比如空气,可以说这是人体最不可或缺的东西了,不吃饭不喝水好歹能活几天,可是不呼吸几分钟就得死。 但是因为这东西太常见也太多了,所以就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要是真有人能垄断空气,那绝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不过前提是他得能顶住别人的进攻。 所以苏文宸打算,用培育饲料的月华兔主打高端市场,必须采用手工植鞣,讲究一个慢工出细活,价格也要定的高高的。 然后普通的月华兔就主要是中端市场,采用正常的铬鞣就行。 毕竟中端市场主要靠走量,你还用手工慢慢来,肯定产量跟不上的。 所以苏文宸随后问道。 “对了,陶师傅,咱们现在一个月产能多少?” 听到苏文宸的话,领头的陶师傅想了想回复道。 “目前一张一批鞣制下来,一般需要十天到十五天左右吧。” “不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浸泡和阴干这个阶段,所以倒也不是一张皮子一直守着。” “而且咱们兔皮跟牛皮相比属于轻型毛皮,要好处理的多,所以就现在场里的八个鞣池,基本一个月一千张应该没啥问题。” “不过这种优质皮每一步我们都得小心处理,所以速度就慢下来了,太快了容易出现失误损坏皮子。” “不然跟前面鞣制野兔皮一样,一个月两千张也没问题。” 苏文宸摇了摇头。 “这种手工植鞣还是别追求速度了,主要还是以质量为主。” “后面就算要增加产量,再加人手和增加鞣池就行了,不能为了数量而牺牲质量。” “不然这种出口的东西,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国家声誉,人家也是会直接退货的。” 接着苏文宸又问道。 “那你们铬鞣这边,产能是多少?” 听到这话,陶师傅摇了摇头。 “那个我不知道,我就知道手工植鞣这边。” 听到苏文宸的话,反而是边上的肖盼儿站出来说道。 “苏场长,目前我们铬鞣车间那边,基本每日鞣制两百多张皮革,主要不是产能限制,是目前你们场的獭兔现在每天就两百多只宰杀出栏。” “而根据当初引进的生产线的说法,如果原材料足够,我们这边一天就能鞣制两千张皮革。” 听到肖盼儿的话,苏文宸有些意外。 他当初只是告诉了消息,没想到对方这么短时间内,不光是进入了公社的厂里,似乎还挺得阿梨看重的。 不然,不会对数据掌握的这么清楚,毕竟他可是把对方去找他的事情都跟阿梨说了,这样都能得到信任。 苏文宸觉得这个肖盼儿还真有点本事,不过他也没多再关注对方。 在听到这个产能苏文宸也放心了,毕竟中端毛皮主要还是靠走量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达成稳定供应的合同。 不过具体到时候还得根据广交会上,看看这种月华色的獭兔毛皮到底啥价格,只要价格比那种青紫蓝颜色高。 他们后面就会逐渐的把场里的獭兔,慢慢全部置换成这种月华色的了。 想到这里,苏文宸直接说道。 “那行,把这些样品包一下,我一会儿带去市里。” 很快。 当苏文宸带着打包好的几件皮革,走到制革厂门口,何振邦已经在车里等着急了。 看到苏文宸出来。 “怎么才出来,我打完电话,老翟和周书记听说样品出来了,直接把下午的会都推了。” “还特意叫来了市外贸局和市纺织进出口公司的人一起过去。” “怎么样?后面的几张皮子没掉链子吧!” “我跟你说,咱们可别搞一圈,连第一关都过不去啊!” 苏文宸笑着打开车门,把手里包好的皮革放进车里。 “何叔,放心吧!” “咱们的植鞣技术虽说速度跟化学铬鞣比不了,但是慢功出细活,在质量方面肯定是没问题的。” “市里这一关,肯定是没问题的。” 苏文宸清楚创汇市里是直接的受益方之一,因为这时候你发展工业,基本都是没办法绕开外汇的。 毕竟这时候工业技术跟外面差得还是非常多的,想要发展就不可能离开外汇。 苏文宸其实最没有底的,是在外贸部那边。 毕竟双方不在一个量级上,那边如果卡住了,才叫一个难办。 虽然他对自己,对月华兔的皮革质量有信心,可是有时候别人不看质量,你没太多招。 何振邦的吉普车缓缓朝着市里开去。 一路上,两人谁都没有说话。 心里都有心事。 何振邦这边想的是,虽然他觉得质量很好,可是他毕竟是一个没有见过国外多少东西的大老粗。 这东西究竟受不受外面欢迎,其实他心里也没太有底。 而且这次市里不光叫来了外贸局,还叫来了经常跟外国人打交道,市纺织下属的进出口公司的人。 显然市里虽然迫切想要赚外汇,可是也不是什么东西,都会往上报的,自然也是要评估一下。 万一评估不过,这次他们县可就难了。 而苏文宸则是在想,如果最后卡在外贸部那边,他有什么办法。 想了半天。 苏文宸发现,似乎也只有阿梨的父亲出面,才能跟那边说上话。 毕竟铁道部真算起来其实是更胜一筹的,因为外贸的各种运输都需要依靠铁路,怎么说也能说的上几句话。 当然苏文宸也不会把希望放在这种地方,等市里这边结束,他还是得去省里摸摸底的。 随着吉普开进市里。 苏文宸明显发现,今年比去年市里要平和多了。 可能是年轻的知青都下乡去了,苏文宸能够明显感觉到,市里的风气已经逐渐开始慢慢沉淀下来。 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有家有口要养,整天上班干活,也没心思一天到晚出来乱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