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古诗词鉴赏。 这是失分的重点区域之一。 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技巧。 评分标准相对灵活。 林辰星在分析某句诗的表达效果时,故意遗漏了一种修辞手法。 并且在赏析主旨时,观点略显保守,没有挖掘出更深层的情感。 这样处理,失分大约在三到四分。 现代文阅读。 两篇,一篇论述类,一篇文学类。 论述类文本,他精准地把握了所有信息,确保客观题不失分。 文学类文本的探究题,他再次使用了“保守策略”。 分析人物形象,他抓住了主要特征,但忽略了一些次要却能体现人物复杂性的细节。 探讨文章主旨,他得出了符合主流的观点,但没有提出更具个性化、更能体现阅读深度的见解。 这部分的失分,他控制在四到五分。 到目前为止,他预计的失分,累积在八到十一分之间。 距离目标十五分,还差四到七分。 最后的希望,也是最大的变数,落在了作文上。 六十分的作文。 题目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个典型的思辨类题目。 非常考验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论述水平。 林辰星开始构思。 他不能写得太差,否则总分会被拉低太多,达不到一百三十五。 也不能写得太好,否则分数太高,同样任务失败。 他需要写出一篇,看起来立意深刻,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但仔细推敲,又会发现论证不够严谨,或者论据支撑不够有力,或者思想深度“差了那么一点点”的文章。 这是一种走钢丝般的写作。 他选择了从“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两个角度来论述。 结构清晰。 开头点题,中间分论点论述,结尾总结升华。 语言方面,他适当用了一些排比、引用等修辞,让文章看起来有些文采。 但在论据的选择上,他依旧避开了过于生僻或者深刻的例子。 在论证过程中,他故意留下了一两个逻辑衔接不是那么紧密的地方。 仿似思路跳跃,考虑不够周全。 结尾的升华,也点到即止,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拔高。 他写得很认真,字迹工整。 仿似在全力以赴。 但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在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上,都进行了怎样的计算和权衡。 写完最后一个字。 林辰星轻轻吁了口气。 他感觉,比上午做完两张理科卷子还要累。 这种精确控制下的输出,对心神的消耗极大。 他估算了一下。 这篇作文,得分应该在四十八到五十分之间。 失分在十到十二分。 加上前面累积的失分。 总失分,大概率会落在十三到十五分这个区间。 非常接近一百三十五分的目标。 但,这只是他的估算。 语文阅卷的主观性,终究是一个无法彻底消除的变量。 他看了一眼时间。 距离考试结束,还有二十分钟。 他开始检查。 这一次,他检查得格外仔细。 不是检查错误。 而是检查那些“故意”留下的瑕疵,是否足够“完美”。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