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个体潜能极限激发。 学习效率关联性。 实践报告初稿。 这标题,仿似一篇严肃的学术论文。 而不是一个高中生临时写就的东西。 观察室里,几位专家互相看了一眼。 那位脑科学专家扶了扶眼镜:“有点意思。” “用科学术语包装吗?” 心理专家则关注着屏幕上的数据:“心率略有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 “开始书写后,他的专注度指标瞬间飙升。” “这不像是装出来的。” 李副校长和王特级教师没有说话。 他们更关心林辰星接下来要写的内容。 这套理论,能否解释他那恐怖的成绩? 林辰星的笔尖在纸上飞快移动。 【核心理论:人体在特定极限状态下,为求生存与适应,会突破常规限制,解锁部分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处理与记忆能力。】 【关键要素一:生理极限压迫。】 【通过高强度、超负荷的体能训练,使身体长期处于接近崩溃的边缘。】 【迫使神经系统进行应激性重构,提升信号传导效率与耐受性。】 【具体实践:每日不低于四小时的综合体能消耗,包含力量、耐力、柔韧性等。】 【关键要素二:精准能量供给。】 【摒弃常规饮食,采用定制化营养方案。】 【高蛋白、低碳水、必需脂肪酸、特定微量元素。】 【确保大脑在超频运转下,获得最直接、最高效的能量补充。】 【避免血糖波动对专注力造成的干扰。】 【具体实践:水煮牛肉、深海鱼油、复合维生素、磷脂酰丝氨酸等。】 【关键要素三:主动式精神调控。】 【常规休息无法满足极限状态下的精神恢复。】 【需采用特殊冥想与专注力训练。】 【主动过滤外界干扰,强化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化效率。】 【提升在高压环境下的临场决策与信息调用能力。】 【具体实践:特定频率音频引导下的专注力维持训练,抗干扰环境下的冥想练习等。】 林辰星一条条写下来。 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他将自己这几天的行为,用一套听起来很“硬核”的理论串联了起来。 极限训练不是瞎练,是为了“神经系统应激性重构”。 吃压缩饼干和功能饮料,升级到吃水煮牛肉和鱼油,是为了“精准能量供给”。 冥想和戴眼罩耳塞睡觉,是为了“主动式精神调控”。 观察室里。 专家们看得目瞪口呆。 那位运动学专家忍不住开口:“高强度体能训练确实能促进神经递质分泌,短期内提高兴奋度。” “但长期超负荷,对身体损伤极大,尤其对一个还在发育的高中生。” “他提到的神经系统应激性重构,理论上存在可能,但风险极高,缺乏大规模实证。” 脑科学专家则盯着“精准能量供给”部分。 “磷脂酰丝氨酸确实对认知功能有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