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章衡望出江昭的疑惑,抚掌一笑,解释道:“庙堂之争,事关江山社稷,权势更迭,自是不缺有心之人关注和传扬,须臾之间就可传遍汴京。” “这些天,你于庙堂之争大杀四方,力辩右都御史与户部右侍郎的事情,早已传遍。” 江昭颔首。 这倒是不奇怪。 权势更迭争斗,汴京的权贵官眷最是敏感。 一旦某一位官员传出了政斗的过程,须臾间就可在权贵官眷之间流传,从而传遍汴京。 “那,小阁老?”江昭疑惑道。 章衡抚掌说道:“有好事者,称你为【小阁老】,慢慢的也就传扬开来,并受到追捧认可。” “这,我区区六品小官,如何可当之啊?”江昭一惊。 他是真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了“小阁老”! “子川之才,百年无人可望其项背,如何不可当之?”苏轼出声赞誉道。 江昭无奈一笑。 自从他考上了状元,聚拢两苏、两章、两曾一起七人为友,苏轼就有了时常吹嘘小团体的习惯。 时而吹嘘章衡、章惇,时而吹嘘曾布、曾巩,偶尔告诫一下弟弟苏辙。 其中,江昭声誉名扬天下,自然是最受吹嘘的重灾区。 “官低名浅,实在愧不敢当啊!”江昭摇了摇头,心中倒是安稳不少。 这几句话的时间,他已经回味过来。 【小阁老】这个称呼,其实还行! 要是三品以上的大员,让人称呼“小阁老”,那未免是有一种捧杀的意思,甚至有可能是政敌使的计策。 不过,他区区六品小官,又是年轻一代,让人称呼“小阁老”,意义又是不一样。 六品小官,名扬天下,少年英才。 这样的标签一经组合,“小阁老”的称呼则是偏向于一种纯粹的认可和赞誉。 并非捧杀之计! 当然,这也不乏韩章入阁了的缘故。 韩、江二人,一者为师,一者为徒,相似之处不少。 韩章是榜眼,江昭是状元。 韩章出身相州韩氏,江昭出身淮左江氏。 韩章少时即有贤名,“一疏奏罢四宰执”而名震天下;江昭少时即有神童之名,“韩门立雪”佳话而名扬天下。 韩章早早纵横庙堂,三十七岁入阁;江昭出道就打巅峰赛,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论怎么看,两人都是非常相似的师徒。 江昭,简直就是韩章的强化版。 如此,也就怪不得有些人希望有生之年一观“一门两阁老”的佳话。 小阁老的称呼,也就自然而然被安到了江昭的头上。 既然不涉及算计捧杀,江昭心中就安稳了不少。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传来。 “小阁老!”苏轼重重喊了一句。 江昭一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