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韩府,书房。 檀香袅袅。 书案,韩章手持一份内阁政令,沉心思虑。 江昭入内,恭谨行了一礼:“老师!” 韩章有些意外的抬头,罢了罢手:“昭儿,坐吧。” 江昭点头,沉稳坐下。 余光望见这一幕,韩章放下了手中政令。 过往,江昭特意来书房,要么是自便找书观读,要么是临摹练字。 如今,既然一副沉稳郑重的样子,又没有读书、练字的迹象,定然是有事情要说。 韩章习惯性的抚须,出声问道:“昭儿,怎么了?” 江昭起身,走了过去,从袖中掏出方才书写好的奏疏,传了过去:“老师,不知这个立储法子如何?” 立储法子? “这就是昭儿此前说的‘鱼与熊掌兼得’之法?”韩章接过奏疏,好奇问道。 江昭点头:“正是。” 韩章心头一下子就有了兴致,默默观望起来。 秘密立储之法? 奏疏并不长。 除了前几句近乎模板的话,以及阐述立储的必要性以外,真正的核心内容就几句话而已。 韩章读完,不免起身走动,沉吟起来。 秘密立储,两份诏书,一置内廷,一藏于身。 如此一来,客观事实上,的确是有了“正统”,文武百官的担忧也就消弭。 而对于官家而言,立储人选不公开,几位宗室定然相互疑虑,君权也就有了保障。 最重要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托孤”这一环节,更是可以保障老一代臣子的利益。 半响,韩章点头唏嘘道:“妙,妙啊!” 让君臣双方都受益,这种法子可真是少见。 当然,君臣都受益,那肯定还有受损的人。 受损之人,无疑就是兖王、邕王两位呼声最高的王爷。 本来,立储几乎就局限于兖王、邕王两人。 这秘密立储法一出,可挑选几位宗室入京考察,两王可就不再是唯一人选。 托孤大臣,注定是权势最顶级的臣子。 托孤大臣的存在,又一次降低了成为皇储的“势力要求”,反而更为注重皇储的个人能力。 起码,登基以后,你得有本事从几位托孤大臣手中过渡权势。 这个法子,有意思! “这个法子,老夫记得古籍上有些相似的雏形。”韩章双手背负,回忆起来。 历史太长的好处,就是无论事态怎么发展,都能找到借鉴的地方。 “汉时,巫蛊之祸,武帝立刘弗陵,并未公开立储。”江昭几乎读遍了藏书阁典籍,出声插话道。 汉武帝时期,太子刘倨因“巫蛊之祸”自杀,须得重新选储。 幼子刘弗陵,性子聪慧,受到武帝属意。 不过,刘弗陵生母钩弋夫人夫人年轻,算是“主少母壮”。 汉制为两宫制,又受孝道影响。 一旦刘弗陵登基,钩弋夫人定然垂帘听政,仗着孝道怕是得压着幼帝一辈子。 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母亲王太后,都先后以皇太后的身份欺压过他,是以武帝有了心理阴影。 也因此,武帝果断“去母留子”,赐死钩弋夫人。 并且,长久未宣布储君人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