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不足十八岁就考上了举人,这样的天姿,已然超越了九成九的进士。 “那就好好学,读书入仕。”江昭洒然一笑。 作为三品大员,要扶持两个进士的前程,并没有什么难度。 盛长柏、盛长枫二人齐齐表示再接再厉。 此次,特意来一趟盛府,主要就是为了解盛华兰的思乡之苦。 江昭几人,一时间除了谈谈政事、学业,倒也没什么好说的。 樊楼。 朱甍碧瓦,旗幌招摇。 丈二长的木桌上,摆放着三坛陈酿,几碟时令小菜,几盘鲜果。 江昭、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衡、章惇、顾廷烨、盛长柏九人,齐聚一堂。 时过境迁,三年过去,嘉佑七子,终是相聚。 九人一一诉说着仕途、生活的的发展。 苏轼没事作了些诗词,于文坛已然有了不浅的名气。 作为庶吉士出身的他,翰林任职三年,依惯例擢升一级,已然是从六品,一旦外放就是正六品。 苏辙默默读书,没事就分析一下边疆政局,偶然的一次分析,受到了王尧臣的注目。 经王尧臣、张方平两人举荐,已然任职正六品,外放就是从五品红袍官员。 曾巩擢升了一级,官居从八品。 最近,他已然趋向于发展文坛事业,并着重治学一道。 曾布庶吉士出身,任职从六品,外放就是正六品。 章衡主持茶马互市,立下不小的功劳,已是从四品文官。 要是不出意外,他将会是熙河路转运副使。 顾廷烨更是一步登天,二十一岁的从五品怀化将军、熙州团练使,哪怕是放眼汴京勋贵子弟圈,也是第一档次的人物。 盛长柏已经考上了举人,尚未入仕。 江昭手持竹筷,夹了两口菜,认真的听着几人的诉说。 “这几年,我与仲怀、子平都并未常居汴京。不知,这汴京格局,近来如何?”江昭好奇的问道。 因他的存在,剧情线已经改变了不知多少。 从皇位上讲,从兖王、邕王两人争夺皇位,已经转变成了六位宗室入京观察培养。 官家赵祯,也不再处境尴尬。 从具体的人物上讲,顾廷烨早已是成功人士,根本不可能落草为寇 是以,汴京格局究竟成了什么样,他还真就不太清楚。 “五位宗室相争。”苏轼敲了敲筷子,颇有兴致的答道。 “五位宗室相争?”江昭一怔:“怎么成了五位?” 苏轼解释道:“宗室赵允初,已于去岁病故。” 江昭了然,缓缓点头。 赵允初,也即曾经的嗣君,受先太后召入皇宫,与官家争过帝位。 这是老一辈的人物,撑不住实属正常。 “余下的五位,具体怎么争?”江昭夹了口菜,出声问道。 作为皇位的候选人,哪怕有了秘密立储制度,使得储君不显,也并不影响几位宗室暗里的争斗。 这一点,江昭早有预料。 人性使然,不得不争。 不过,争也有不同的争法,也有不同的争斗程度。 “尚未提出秘密立储法以前,兖王、邕王就有了相当一批簇拥者。”苏辙面色平和,插话道:“这些人,已经没有退路,唯有继续支持兖王、邕王。” “赵宗谔、赵从式两位宗室,俨然也是有野心的人,拉拢了一些五六品的官员,摇旗呐喊,已经养出了贤名。” 江昭点了点头,也不意外。 皇位二字,太过吸引人。 一旦有了机会,无论是自愿,亦或是受人推动,几位宗室都得争。 “余下的一位宗室,乃是太祖一脉,性子谨小慎微,一举一动都甚是低调。”苏辙说道。 “不争啊!” 江昭缓缓点头。 不争,也是一门学问。 “宗室争斗,内阁大学士不下场,就不影响大局。”江昭断言道。 秘密立储法的托孤之策,注定了六位内阁大学士端坐钓鱼台,无需下场。 既然代表文官巅峰的六位大人物不下场,那就不至于影响皇权。 皇权稳固,江山社稷就几乎不会动荡。 而他的老师韩章,作为百官之首,注定获得从龙之功。 从谁不重要,谁是龙就从谁! “汴京争就争吧。” 苏辙插话道:“反正,经大相公安排,我等都要去熙河路。” “管他的呢,该喝喝,该吃吃。”苏轼举了举杯子。 几人相视一眼,无奈摇头。 远离争端,肯定是好事。 不过,这苏子瞻,性格未免也太过潇洒。 贬一贬,看他还敢不敢潇洒! …… 这两张,不太好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