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4k二合一)-《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第(2/3)页

    太耗钱财!

    一不小心,就得超支。

    户部,掌管天下财政,若是致使财政超支,可是大罪。

    以往,不乏一些户部官员因大型赈济的财政问题遭到贬官、罢官。

    也因此,面对大型赈济,户部往往谨慎不少,不轻易大肆拨钱。

    当然,这并不代表不赈济。

    不赈济,就有可能导致造反、起义频发,这也是大罪。

    “百日割粮,蔡尚书仅赈灾三五十日,莫不是要饿死百万黎民?”左副都御史吕溱叱道。

    “非是如此。”

    蔡襄抚须,大型赈灾,他有不少经验。

    “或可鼓励民间富户,接济赈灾。”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尽是“斯文败类”。

    所谓的“鼓励民间富户,接济赈灾”,也即逼着百姓借粮!

    从需求上讲,的确是得赈灾百日,让百姓收割了粮食才行。

    不过,实实在在的赈灾百日,非常容易超支,户部不肯担责。

    相形之下,赈灾三五十日,暂时稳住百姓的心态,防止造反、起义的发生。

    时间一长,饿死几十万百姓,余下的几十万百姓要么向行豪绅高利息借粮,要么卖田求生。

    豪绅挣了钱,囤了地,官府赈了灾,交了差。

    双赢!

    惯用的套路!

    庙堂之上,百官沸腾,议论起来。

    饿死人,高利贷。

    这种赈灾套路,太脏了!

    当然,这种做法并不新鲜。

    甚至,有些人可能都有过实操。

    不过,这并不影响百官秉持斥责的态度。

    百官争议不断,让人心头不安。

    蔡襄抬头,望向淮南东路官位最高的几人。

    他自认给出的解决法子不差。

    豪绅借钱、囤地,可都是利好大族的政策。

    “不可。”

    “赈灾三五十日,与不赈灾没有区别。”江昭摇头道。

    这种赈济法,从道德上来讲,他不认可。

    而且,这种借贷、屯田的方法不适用于淮南东路。

    无它,淮南东路的产业非常挣钱。

    五大最挣钱的产业,淮南东路占据其四。

    说句不好听的话,淮南东路的大族,根本不缺一点借贷钱。

    相比之下,人口才是淮南东路大族最在意的事情。

    盐业、漕运、海运、商贸、渔业、手工业,都得有人去干。

    特别是茶叶、瓷器、丝绸、甘糖等手工业,都非常暴利,也非常耗人力。

    相比之下,放点高利贷、九出十三归算什么?

    并且,钱财多到一定程度就是个数字而已。

    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大族的影响力。

    而影响力的体现,须得有人的支撑。

    一句“系百万人口生计所在”,比什么钱财都管用。

    “下半年,预计开支是一千四百万贯?”江昭似乎想起什么,问了一句。

    “正是。”蔡襄点头。

    “都是哪些花费?”

    江昭微叹,一副怜悯苍生的样子:“淮南百万黎民遭殃,一些不该支出的耗费,便节约下来吧。一两贯钱便可活命一人,实在是胜造七级浮屠的事情。”

    “言之有理!”

    “救济苍生啊!”

    “官家仁慈,甚是节俭,臣子也得效仿一二。”

    淮南东路官员相继出声附和。

    同一时间,江昭灼灼望向了工部左侍郎:“不知工部,下半年的预算如何?”

    户部尚书蔡襄暗道不妙。

    仅是一刹那,他就知道了江昭的意图。

    本以为是冲着户部来的,不曾想是冲着福建路去的。

    涉及赈灾,六位内阁大学士眼观鼻、鼻观心,微闭双目。

    这种地域性极强的政事,注定了乡党的存在感飙升。

    以六位内阁大学士代表的利益集团,却是悄然降低存在感。

    “工部下半年,预算合一千万贯。”

    灼灼目光,百官注目。

    工部左侍郎杜希看得头皮发麻,不得不走出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