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七十五岁的老人,病重! 这个时代,老人病重,几乎就宣告着药石无医。 江昭长长一叹。 以淮左江氏的底蕴,肯定不缺一些医术高超的好大夫诊治。 既然让人紧急寄信一封,无非是祖父已经病入膏肓,让他下淮左侍疾。 一则,下淮左可规避“不孝”。 祖父病重,孙子怎么着也得赶回去侍疾,否则便是不孝。 若是让政敌抓着把柄,指不定就得遭到弹劾。 二则,祖父油尽灯枯,临终见一面,以防遗憾。 “唉!” 江昭摇摇头,心中有种难言的忧虑。 不过,他并不特别悲痛。 自致仕以来,祖父已经享了近十年的天伦之乐。 七十五岁,于这个时代来讲,已经非常长寿。 长寿者将要逝去,他心中早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并不特别意外。 七十五岁,即便是逝去,也算得上寿终正寝。 “披上官袍吧。”江昭微叹。 盛华兰默默点头。 夜幕四合,宫灯浮霭。 御书房。 主位,官家赵祯手持朱笔,批示奏疏,不时咳嗽几声,震得面红耳赤。 除了赵祯以外,还有一人,二十六七岁的样子,手持批示好奏疏,凝眉阅览。 这却是侍奉汤药的赵策英。 近来,入宫读书的几位小一辈的宗室,或多或少都被赵祯安排了干一些活。 有人是了解宗正寺,有人是苦读史书,偶尔为官家讲史。 其中,赵策英要干的活,就是入宫侍奉汤药。 就在这时,一位手持拂尘的内官入内,通报道:“陛下,吏部右侍郎江大人求见。” “江卿?” 赵祯抬头,有些意外。 这会儿入宫觐见? “去吧。” 赵祯并未急着召见,反而是望向了手持奏疏的“好圣孙”。 几位侍立的内官推开一道耳房大门,赵策英默默一礼,悄然退下。 御书房的耳房,可视为“偏殿”。 不过,相比起偏殿,耳房要小上不少,往往是用作临时休憩、临时办公之效,亦或是储存一些书籍、字画、文房四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