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大军北伐,大量的耗费财力、物力,却没有半分效益,几乎是白白浪费钱财。 如此,几次往复,自是让人抵制北伐。 不过,自江昭拓边以来,反对的声音就弱了不少。 拓边,属于是真正的“扩大盘子”。 即便拓边者吃大头,其余的人也能吃不少汤汤水水。 拓取边疆,并非不可行! 该叮嘱的都已经叮嘱,赵祯点点头,挥手道:“都出去吧。” 托孤,也没什么好托的。 皇太孙赵策英已经二十八岁,并非是不能自理的小孩。 所谓托孤,更多的是让几位重臣知晓储君的人选,从而扶持储君顺利登基,而非“刘备托孤诸葛亮”。 十余人相继起身,行礼退下。 就在赵策英要起身的那一刻,赵祯吩咐道:“策英留下。” 说着,他望向侍奉的曹皇后:“皇后也出去吧。” 如此,自是要单独与太孙叙话,叮嘱一些事情。 曹皇后恭谨起身,不免唤了一声:“陛下。” 悲戚之色,颇为复杂。 作为皇后,她还是希望皇帝能给她留下一些权柄,以维持曹氏的辉煌。 可惜,赵祯并未回应。 皇后念念不舍,缓步走了出去。 “朕一走,新帝登基,定是难以服人,手中权柄不足。” 赵祯分析道:“托孤于内阁六位大学士,虽可让几人彼此制衡,可也意味着政局杂乱。究竟该如何重掌权柄,朕该教导的都已经教导过,切记以打破制衡为主。” 托孤,除了有利于新帝顺利登基以外,另一个作用就是让托孤大臣相互内斗制衡。 而新帝,要做的就是在合适的机会打破制衡,一点点的收回权柄,并形成新的制衡格局。 赵策英连连点头。 这一年左右,他没少学些权谋心术。 论起手段,可能也就中间水平,但依仗着皇帝的身份,就能打出不一样的效果。 “淮左江子川,此人实为一等一的贤臣。文可治国安天下,武可马上定乾坤。 为人君者,须得心胸宽广、善于用人。君君臣臣,一向是相辅相成。” 赵祯感慨道:“说是托孤,与其说是托付于几位大学士,不如说是托付于江昭。” “切记,江昭才是真正的可用之人。” “去岁,其祖父病逝,江昭已是解职侍疾。若你登基,召其入京,擢升官职,便是有恩于他。君臣有恩,他就会效忠于你。” 赵策英认真点头。 近一年的时间,他与江昭有三封信往来。 这个频率,已经是相当之高。 无论是熙河历练,亦或是入宫读书,他都能察觉到江昭的本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