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自主位以下,横向八列,纵向二十余行,足足摆着近两百副木几、木椅,学堂中的书生无一例外都是举子。 近两百位人,这就是熙河八州的绝大部分举子。 这个数量,甚至都不到其他路的零头。 并且,真要细究起来,这其中还不乏一些人的举子的功名存在水分。 究其缘由,自是因不少举子都是在熙河路考取的举子功名。 须知,自熙河拓边以来,仅仅过去了七年而已。 熙河建制为路,也仅是五年左右。 熙河新建,先帝可是应允了不少科考政策。 也因此,引得一些秀才、举子入边读书。 一般来说,乡试差不多是百人取三。 一百位秀才,可取三位举人。 但,熙河路不一样。 手上有政策,熙河路的乡试甚至都到了十取一的地步。 这一来,举子的水平自是有些水分。 当然,有水分也不要紧。 作为有着特殊政策的新拓疆域,熙河路自有取士方式。 “陇右榜”,特设恩科进士二十名,其文优者,前三授进士出身,余下赐同进士出身,可参与庶吉士考试,授予官职,兼领屯田、茶马实务。 水平差一点没关系,一样可以考进士。 熙河举子,根本无需与天下举子竞争,仅需与其他熙河举子竞争就行。 考到熙河路举子的前二十名,即便没达到万千举子的前四百名,一样可以录取为进士。 万人大考,差不多是百中取三的概率。 陇右榜,可达到十中取一。 当然,这种“政策性”进士,要是考不上庶吉士,那百分百是外放回熙河路。 要是没有背景,一生估计都是在熙河为官。 饶是如此,亦是非常诱人。 熙河为官,那也是官啊! 政策性进士,那也是进士! 对于一些学识稍差,没背景的耕读举子而言,但凡外放为官,就已经是逆天改命! 主位,副山长程颢起身,踱步走动。 “文章者,载文道之器;德行者,立身之本。今上特开恩科,乃圣朝崇文重道之仁,千载难逢之机。 诸生苦读多年、笔耕不辍,幸逢此际,更要心怀赤诚,恪守本心,他日致君尧舜,泽被四方,此乃士人本分。”程颢训诫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