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既是“藩臣”,肯定是居于末位。 不管西夏认不认“君臣”关系,反正大周是认的。 “上国天子殡天,国君不胜哀恸,悲痛万分。为此,特遣小臣南下吊唁。”一开口,嵬名漫遇就异常言辞谦逊。 无论是“上国天子”,亦或是“国君”、“小臣”,无一不是臣服姿态。 一语落定,嵬名漫遇沉吟着:“昔日,夏国与大周立下盟约,国君称臣纳贡,大周赐下绢帛、茶叶,此乃两国安宁之基石。多年以来,边境无虞,皆赖此盟。” 说着,嵬名漫遇严肃起来:“可惜,前几年上国臣子不守盟约,趁乱袭击本国边疆,百姓震怒非常。若非国君崇敬上国,镇压黎民,恐怕早有战乱横生。” 此言一出,江昭不经意的抬了抬眉。 “今新君临朝,伏望遵守盟约旧例,使岁赐如常,以固两国邦交。” “兰州、乐州,亦是得归还,以安抚国中百姓。” 谦逊的态度,坚定的语气。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暗自皱眉。 岁赐,这事倒是可以商量。 毕竟,嵬名漫遇一口一句“上国”,的确是给了大周一些名分需求。 可是,疆域怎么可能归还? “不可能!” 一声冷哼,让人不由自主的望了过去。 说话之人,正是丹陛之上的存在。 赵策英! “尔国称臣,便应知晓岁赐本为朝廷格外之恩,而非定例。先帝在位时,念及两国初和,故有此赐。近些年,尔国常有越界之事,方有上国贤臣施以雷霆之威。” 赵策英大手一挥,颇为强势:“上国未曾追究罪责,已是恩赐。尔等不知自省,反而急于索求岁赐,岂非本末倒置?” 一句话,岁赐不答应,归还疆域更是不可能。 难得有了开疆拓土的功绩,要是还了疆域,且置先帝于何地? 岁赐就更是不行。 一个“赐”字,肯定要好听不少。 可要是指望“赐”字就蒙骗史书亿万黎民,经受起历史的考验,那绝对是痴心妄想。 先帝在位,国力尚弱。 彼时,真宗皇帝签订檀渊之盟不久,先帝采取窝囊的治政方法,尚且情有可原。 自从有了江昭开疆拓土,更是可以说成是“忍辱负重,休养生息”。 岁赐也停了下来,完全可以说是洗刷了耻辱。 可新帝不一样。 新帝登基,国力已然修养生息了几十年,甚至都有了开疆拓土的事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