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时间一长,自是野心滋生。 耶律洪基登基初期,方才解决了太后干政的问题,就迎来了耶律重元的反叛。 连着两次折腾,新帝耶律洪基可是一点也不好受。 大周一方,皇帝赵祯晚年无子,策而不定,定而不决。养了两位王爷,让臣子暗自争斗站队。 几乎可以预见,不管是谁登基,余下一人都有可能被迫政变。 大夏一方,则是幼帝渐渐长大,外戚与幼帝政斗争权。 除此以外,吐蕃政权内部动乱分裂,首领已然衰老,镇不住底下人,亦是一团乱麻。 可以说,彼时几方势力都是一团乱麻,都是一团糟。 其中,尤以大周的立储之争最为严峻。 一旦处理不好,政变一场,大周就非常可能就此走下衰落情况。 结果呢? 秘密立储法,“好圣孙”,以往听都没听过的东西,愣是解决了立储问题。 甚至,江子川还能腾出手收复河湟之地。 李谅祚面露艳羡。 要是他也有这样的臣子,他必然狠狠的简拔。 直接封宰相,反手南下大周,开疆拓土。 李谅祚摇摇头,微叹一声。 可惜了,没有! “趁着周国新帝根基不稳,整顿兵戈,南下吧。” 李谅祚叹了一声。 “自从河湟两大州郡被大周拿了去,江子川还特意与吐蕃董毡部族达成协议,让董毡部族把黄河沿岸交给他掌控。就此,大夏再难与吐蕃有任何联系。” “若是不趁机南下,便犹如困兽之斗,迟早被周国和辽国困死,任人宰割。”李谅祚沉声道。 辽、周、夏,这是三大最主要的政权。 余下的大理、交趾是大周的属国,高丽是辽国的属国,回鹘诸部、吐蕃诸部,都没有真正的立国形成政权,相对散乱。 遍观天下三大政权,辽、周国力相差不大,夏国实力却是差了近乎一个档次。 以往,夏国都是与吐蕃联系,不时骚然入侵周国边疆。 亦或是与回鹘联合,骚扰入侵辽国边疆。 近些年,大夏与吐蕃联系切断,退路已经非常稀少。 东南临大夏,北临辽国,西临回鹘,已经是被夹在了“中央”。 要是不趁机思变,怕是得亡国! (如图:没了河湟之地,西夏直接被夹击了) 这是一方面的考量。 另一方面,作为二十一岁的皇帝,方才打败了舅舅没几年,即便经历了几次大清洗,也不可避免国内还有一些没清理干净的没藏讹庞的势力。 毕竟,那位可是执政十余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