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文渊阁,公堂。 丈许木几,上有几道文书。 江昭执笔沾墨,不时书写“吏治”、“民生”、“边军”等。 其下,自左而右摆着十余把椅子,唯有一人入座,却是章衡。 “茶商与盐铁司勾连,意欲挤兑银行,哄抬粮价,制造恐慌,胁迫朝廷退让。”章衡执着文书,汇报道。 “嗯?” 江昭心头一诧,笔锋悬滞,抬头向下望去:“挤兑银行,哄抬粮价?” “茶商不团结,有人来告了状。” 章衡面色肃然,解释道:“近些年,茶商与盐铁司官吏相勾连,并借着交引法不断的套取朝廷钱财。” “如今,证券法颁下,茶商们自是没了交引贪污的进项。不少茶商心生不满,却是有意凑出千万贯钱财,一半存入银行,一半疯狂买粮。” “一旦时机合适,茶商们就一齐取钱,制造银行无钱的恐慌,并借机拔高粮价。” “要是银行不能取出五百万贯,存钱的商人、官员必定恐慌,形成挤兑。粮价上涨,则是平民百姓恐慌。” “如此,也就达到了胁迫朝廷的目的。” 从本质上讲,挤兑就是信用危机。 本来,银行的钱足以正常经营运转,但是有人恶意设法让银行的钱财一时间难以周转过来,造成银行没钱的假象。 银行没钱,百姓肯定恐慌,都会下意识的去取钱。 一旦到了这一步,挤兑就彻底成了事实。 这就跟薛定谔的猫一样。 市井上下没有关于“银行没钱”的传言,银行就肯定有钱。 反之,一旦市井上下有了“银行没钱”的传言,银行一定没钱。 而造成这一切的元凶,就是谣言导致的信用危机。 至于挤兑造成的影响大小,主要就跟谣言的传播度有关,可能局限于一地,可能影响天下。 反正,一旦产生了影响,不论大小与否,银行都绝对会被废止。 “呵!” 江昭面色一沉,手中毫笔轻轻一搭,沉声道:“这些商人,胆子是真大啊!” “就这阵仗,不知是要拉江某人下台,还是要官家下罪己诏?” 章衡面色一肃,没有说话。 胁迫朝廷,无非就是要朝廷退让,以往也有过类似的例子。 先帝执政之时,交子贬值严重,恰好黄河决堤、旱灾频发,就有官员趁机上疏称“纸币失信,上天示警”,差点就逼得先帝下罪己诏。 当然,先帝并未下罪己诏,而是让十几位知州、同知、通判一齐认罪背锅,并下令大肆拨款修建黄河,退让一步。 “呼!” 江昭长呼一口气,沉声道:“关于提前三十日申报取钱的通报,有没有颁发下去?” 茶商要挤兑! 巧了,预先三十天申报取钱就是为了防止挤兑。 “相关存储规则,都已经颁了下去。” 章衡沉稳道:“估摸着是官商勾连,笃定了朝廷会大肆挪用和分散银行的钱,难以短时间补上窟窿。” 天底下的大商不少,一次性存在银行的钱起码是几千万贯。 不过,银行不单得存钱,也得取钱。 为了便于大商取钱行商,内阁已经拟定设立十大银行,分布于十大商贸繁荣的城市。 要想维持银行的日常运转,其余九大银行肯定得从汴京的银行长期性的分走钱财。 若是一座银行分走两三百万贯,九大银行拢共就得分走两三千万贯。 余下的钱财,一旦朝廷选择挪用一二,还真就未必能在三十天以内一下子腾出来五百万贯。 毕竟,五百万贯钱财可是朝廷十分之一赋税的量,着实不算少。 “这样啊!” 江昭恍然:“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啊!” “不过,也太小觑了朝廷。”江昭摇头,啧啧称奇。 这一招,其实还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皇帝的威望不足! 银行预先三十天得到取款的消息,预留的钱财不足,肯定是连忙上奏皇帝。 皇帝要解决问题,无非两个法子: 一,从地方银行紧急运钱入京,亦或是剥削地方政府。 二,从内外百司调度。 内外百司是有钱的,一年一预算,都会调拨相应的钱过去。 但凡不是年末,内外百司就肯定或多或少都还有一定的余钱。 要是皇帝性子软,臣子不怕,那就肯定没法从内外百司“抢”钱。 毕竟,银行遭殃是银行遭殃,不关自己的事。 这就跟江昭从福建路抢钱一样,几乎就是虎口夺食,注定争斗一场。 可要是皇帝性子极其强势,威慑力极高,一声令下就能从内外百司手中抢出来百十万贯。 也因此,若是先帝执政,这一招还真就指不定管用。 毕竟,先帝着实是没什么威严,甚至都能让臣子拉着龙袍不让走,根本不可能从内外百司调钱。 可赵策英不一样。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