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十余茶商,连连皱眉。 对呀! 这也太快了吧? 仅是一刹,十余人就望向了盐铁司郎中陈襄。 “莫急。” 陈襄面色凝重,分析道:“自从考成法颁布,官吏行政效率着实上涨了不少。” “这些粮草,大概率是从周边的一些州郡临时征调。不稀奇!” “这——” 十余人,面面相觑。 有道理! 谁说一定得从其他路征调呢? “那,还干吗?”一人迟疑道。 粮食上涨的问题,朝廷的反应远比他想象的要快上许多。 “干啊!”陈襄叱道:“为何不干?” “反正,一旦挤兑了银行,朝廷也会知道这是茶商之所作所为。” “这是阳谋。” “不错。” 肖瘦茶商点头附和道:“大伙都已经办了申报取钱的文书,难不成还能打退堂鼓?” “唯有挤兑银行,方是唯一出路!” 此言一出,十余人相继点头。 九月三十,银行。 旭日初升,晓风微拂。 银行尚未开门,茶商们已然齐聚于此。 大大小小的茶商,富者身价几十万贯,贫者身价万贯左右,合五六百人。 几百人聚在一起,不可谓不可壮观,不时有贵胄子弟、丫鬟仆从止步,面有惊奇。 自银行建立以来,时常有人上衙取钱,可一连着五六百人一起取钱,着实是相当少见。 殊不知,取钱也在“竞争”。 近来,茶商们都已经联合起来,要一起挤兑银行,让银行暂时取不出来钱,从而产生一种“银行没钱”的假象,以造成的信用危机威慑朝廷,向上诉说不满。 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 既然银行的钱不足五百万贯,那就肯定有些人不能取出来钱! 从理论上讲,挤兑一旦发生,朝廷为了维护信用,肯定会继续支持取钱。 可是,万一朝廷真的不讲信用,撤销银行跑路了呢? 这就使得一部分没有取出钱来的茶商,钱款有了些许“被抢”的可能性。 钱嘛,入袋为安! 挤兑归挤兑,但谁也不想让自己的钱真的取不出来。 相较而言,自然是越早取钱越好。 “这银行几时开门啊?” “说是辰时正(八点)。” “辰时正?就我所知,官老爷上朝都比这早上一个时辰吧?” “天不亮,看不清文书呗!” “为何不以烛火照明?” “你要是不怕文书被烧,那也无妨。” 不时有茶商低声交谈,或是议论朝廷颁下的证券法,或是议论银行颇为嘈杂。 不一会儿。 “噔!” 一道铜锣声敲响,十余禁军着甲持刀,大步走近,大小茶商连忙让道。 其后,十余禁军从左至右推开十几道大门,沿着银行大门持刀肃立。 几十书吏、大理寺、刑部相应官员以及银行副行长海文仁,相继入内。 约莫一柱香,海文仁大步迈出,平视几百茶商,徐徐道:“今日,五万贯以上取钱者较多,为此单独抽调五十书吏,设立专办柜台。” “凡凭证及取款预留信息核验无误,可即刻取钱,自有书吏一对一全程负责。”海文仁朗声道。 事实上,古人并不笨。 钱庄、钱铺、银行的取钱方式,几乎是与千年以后一般无二。 除了核验储户信息以外,最关键的一道流程都是“输入密码”。 当然,古代取钱的密码较为繁杂,并非是单纯的数字。 可能是实体信物,如玉佩、木雕、铜符。 可能是专有名次,如人名、地名、山川名。 也可能是暗号,如某句诗词、某篇文章。 反正,存钱的时候会预留相应的“取钱密码”,取钱的时候必须得合得上。 当然,不一定都非得是本人取钱,也可以是儿子、孙子、朋友等。 不过,这种方式取钱就要繁杂不少,不但要相继记载取款人与存款人的关系,也得详细记载取款人的身份信息。 儿子、孙子还好说,好歹是至亲之人,取钱实属正常。 若是朋友代为取钱,往往就要求取款人具有一定的地位及名望,不能是籍籍无名之辈。 亦或者,必须得找具有名望、地位,以及财力不俗的作担保。 近来,凡是申报要取钱五万贯的茶商,无一例外都通过了身份核验,并“输入密码”,得到了银行开具的取钱文书。 不过,还是得再核验一次。 毕竟,那可是五万贯! 几百茶商,根本来不及细想什么,连忙往前拥挤过去。 先到先得啊! 海文仁负手肃立,瞥了两眼,连连摇头。 干什么不好,非得跟朝廷对着干? 反对什么不好,非得反对江阁老的新法? 可笑! 御书房。 除了宫女、太监以外,唯余赵策英、江昭、章衡君臣三人。 “茶商,终于挤兑银行了啊!” 赵策英抚掌一笑,挥袖道:“着人,召殿前司都虞候沈——” “不!” “朕亲自去抓!” 话出一半,赵策英兴致高涨,干脆一拍木几:“江卿,章侍郎!一并去抓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