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方面,报社初立,尚未彻底发掘售卖潜力。 报社设立不久,一次性就就已经可以售卖出两千余份报纸,若是经营一二,估摸着都有机会上升到一次性卖出四五千份报纸。 另一方面,其他地方与汴京的识字水平和经济水平不一样。 汴京人口足足有两百万,相对集中,百姓识字者不少,也不缺三十文钱财,报纸自然是一等一的好卖。 其他地方经济较差,人口不集中,百姓识字者相对少,经济差上不少,报纸的市场肯定是要差上不少。 一次性散播两千余份报纸,已经足以产生大幅度的舆论影响,这已经是相当了得的结果。 国子监祭酒薛向有大功,合该擢拔。 国子监影响力上升,合该拔高建制。 “嗯。” “可。” 文书传下去,几位内阁大学士相继点头。 国子监,作为官方最高学府,地位其实相当尴尬。 无它,建制太低! 国子监祭酒,仅仅是从四品官员而已。 也就是说,国子监是从四品建制的中央司衙。 这几乎是中央司衙中建制最低的存在。 除了同为“五监”的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与之建制并列以外,以及涉及宗教信仰的僧录司、道录司相较其建制更低以外,就属国子监建制最低。 究其缘由,主要就是国子监职权太单一、影响力太低。 最高学府,说白了也就是教书的“学校”,论起实权含金量,可能都难以与地方学政相媲美。 这一来,国子监建制自然是相当之低。 如今,难得有了报纸的业务,国子监的影响力拔高了不少,建制自然是得拔一拔。 不过 “以报纸的影响力,拔高国子监的建制并无不可。” 文华殿大学士唐介沉吟着,问道:“不过,究竟是拔到九寺程度的建制,亦或是单独列一建制?” 截至目前,内外百司主要是三种建制。 正五品、从四品、正三品、正二品、正一品。 正五品,主要是六部下辖司衙以及僧录司、道录司等。 从四品,主要是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等。 正三品,主要是九寺、谏院。 正二品,主要是御史台、六部。 正一品,也即内阁、中书省。 就国子监的含权量、影响力而言,相比起谏院和九寺还是要差上不少,究竟是特地为其单列一种建制,亦或是一下子拔高到正三品建制,却是有待商榖。 “特地单列,暂时擢拔到正四品。”江昭平和道:“国子监祭酒薛向擢正四品实职,兼领银青光禄大夫,余下两京一十四路报社社长为从七品。” 就目前而言,报纸还有不小的上升潜力。 建制擢拔,还是得一点一点的上升。 正四品?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齐齐点头。 “第二道文书,为江某书就。” 江昭拾起一道文书,继续道:“清丈土地已经有了结果,下一步就是赋税征收。” “然而,近些年赋税征收的太杂,都说小鬼难缠,征收者频繁盘剥,却是致仕百姓苦楚不堪。” “赋税征收,必须改制!”江昭重重道。 几位内阁大学士了然,皆是点头。 大费周章的清丈土地,为的就是征收赋税,赋税改制是迟早的事情。 “如何改?”韩绛搭话道。 “赋税合一,化繁为简。”江昭传下文书,平静道。 大周主要的赋税体系是两税法,六月、七月收一次夏税,九月、十月收一次秋税。 不过,除了种田的赋税以外,其实还有差役、劳役、丁口等税种,也就是百姓得服役,并上交关于盐、茶、牛皮等的相关赋税。 时间一长,却是滋生了不少弊病。 其中,最主要的弊病就是交税太过频繁。 一般来说,地方官府都是让粮长、里正代为征收赋税。 权力下放,粮长、里正手上有权,自然是得盘剥一二。 征收一次,盘剥一次,频繁征收无疑是让粮长、里正有了大肆盘剥百姓的机会。 这一来,百姓自是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赋税合一,化繁为简,就是解决办法。 文书传下,几人相继观阅。 相较于以往而言,江昭定下的制度主要是有三大改动: 一、本来的差役、劳役、丁口等税种,都被折算为“役钱”,役钱根据田地丰饶程度、田亩数量上交,并统一规定上、中、下三种田地单一一亩附带的役钱。 自此,百姓仅是上交赋税和役钱即可。 除了军事活动可强制征调百姓以外,其他情况下百姓都不必再强制服劳役、差役。 若是官府要修建水利、沟渠,就得花钱雇佣百姓,以免百姓被地方官府胡乱折腾。 二,不再让粮长、里正代为征收赋税,而是让州县官府单独设立“税役司”,让官吏直接下乡收税,免却粮长、里正盘剥。 并且,考虑到一些地方官府喜欢收缴现钱的缘故,由中央统一规定一石粮食的相应折算价值,避免地方官压低折变价。 三、征收时开具“双联税票”,民户一联、官府一联,注明田亩数、税钱数、役钱数,杜绝无票征税、重复征税。 三大改动,并不难理解。 不足一炷香,文书传回江昭手中。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 任何改制都会有受害者与受益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