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嘉佑二年,韩章召回,文彦博也是内阁大学士。 治平四年,新帝登基,文彦博还是内阁大学士。 论起门生故吏之广,资历之老、根基之稳,文彦博几乎是仅次于大相公韩章的存在。 一旦韩章致仕,文彦博的影响力无疑会凸显不少,偏生文彦博是持保守政见的人物,万一他扯起“保守派”的大旗党争,不免让变法艰难起来。 于是乎,韩章选择一并带走文彦博! 几位内阁大学士,目光流转不断。 文彦博面色一沉,心头暗自唾骂。 韩章老贼,老而不死啊! “文阁老不必心存忧虑。” 韩章抚须一笑:“吏部尚书元绛,官家都称赞其颇有本事呢!” “以韩某浅薄之见,文阁老已是后继有人,没必要太过辛苦。” 文彦博一听,面色越来越沉。 吏部尚书元绛,的确是他这一脉的人。 不过,同为一脉并不代表着齐心。 准确的说,元绛是上一任内阁大学士曾公亮的接班人。 本来,他一脉的入阁次序应该是“文彦博-曾公亮-元绛-王安石”。 结果,曾公亮致仕,他空降入阁,元绛被挤了出去。 要说元绛心头没有半分怨怼,绝对是假话! 正二品大员,肯定是想要进步的。 “文某一脉的事情,不劳大相公操心。” 文彦博脸色一黑,沉声道:“韩章,你要是有空,就好好经营名声吧。汝好水川之战.” “哎!” 直呼其名,可是相当不礼貌的操作,江昭连忙打断,劝阻道:“文阁老,以和为贵,别激动嘛!” “我激动了吗?”文彦博黑着脸道。 江昭淡淡一笑,劝道:“吵架没什么意义。” “政事堂,还是得以议事为主。” 二打一! “呵!” 文彦博瞥了一眼,冷哼一声,闭目不言。 韩章淡淡瞥了一眼,继续阖眸酣睡。 余下几人,目光流转,默不作声。 江昭“无奈”一叹,拾起文书,就要继续议政。 就在这时 “噔,噔,噔!” 一道不轻不重的步伐声响起。 几位内阁大学士,齐齐皱眉,心头平添些许烦躁。 政事堂议事,谁人竟敢胡乱走动? “父——” 人为之而声先至,稚嫩的稚子响起:“父皇,这是何地?” “政事堂。”一道沉稳的声音回应道。 这声音,官家?! 仅是一刹,几人皆是面色一变,连忙起身肃立。 本是阖眸小憩的韩章,一时不再困顿;本是怒容满面的文彦博,一时面容平和;本是“无奈”劝架的江昭,一时也不再无奈;余下几位内阁大学士,也一下子精神不少。 反正,都是容光焕发,精神奕奕。 约莫几息,一人走进公堂,大步迈入。 其脚边,则是有着一位头顶虎头帽的小孩,约莫一两岁的样子。 “拜见陛下。”六位内阁大学士,齐齐一礼。 来者,正是官家赵策英! 以及,景王赵伸。 “嗯。” 赵策英平和点头,一手牵着小皇子,一手伸出微摆道:“免礼。” 六位大学士,相继肃立。 “百司岁计文书,可有呈奏上来?”赵策英问道。 “都已上呈。”韩章抬手一礼,回应道:“不过,文书呈上来不久,内阁尚未阅览披红,也就未曾呈送到御书房。” 一般来说,内外百司的岁计文书并不会被被直接呈递入宫,而是会呈奏到内阁。 究其缘由,主要是文书可能涉及数据造假的问题。 一些手段高明的造假,皇帝未必能察觉出来,也就非常容易被人蒙混过去。 这一来,就必须得让内阁大学士过目披红,添上一道“审查”环节。 一旦涉及披红署名,也就相当于内阁的人都担了责。 内外百司的人没有办好事,那是内外百司的责任。 可若是文书造假没被核查出来,那就是内阁的责任。 “既是尚未披红,内阁便继续披红吧。” 赵策英走到主位,平和道:“暂时披红吏部、户部即可。” “朕旁听。” 一句话,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尽皆了然,知晓了官家为何来政事堂。 岁计政绩! 或者说,岁计政绩中有关于吏治和赋税的内容。 至于重点,估摸着是偏向于与赋税有关的内容。 毕竟,熙丰二年的岁计政绩并未体现出变法的真正成效。 彼时,百司岁计,不少有关于赋税的变法政令尚且执行不久,还未来得及转化为农业税和商业税。 这就使得熙丰二年真正的财政大头是抄家,而非赋税征收。 单是抄家,就抄出了足足两千万余贯钱财,让熙丰二年实现了财政盈余。 但这样的法子,肯定不能长久。 财政大头,还是得倚仗赋税才行。 熙丰三年并未有繁杂政令,主要还是以“休养生息”为主,自可体现出熙丰二年的一些变法成效。 如此,也就怪不得赵策英心中好奇难耐,特地冒雪过来。 果不其然,赵策英徐徐道:“朕不惜冒雪而来,主要就是想知道吏部和户部的岁计政绩。” “诺。”韩章点头,拾起了相应文书。 “坐吧。”赵策英随意摆手道。 礼仪宽松,这算是“君臣共治”的典型特点。 一般来说,百官常朝都仅仅是站着就行,礼仪还没有发展到上朝都得跪着的地步。 对于宰辅大相公、内阁大学士层次的文臣,礼仪就更是宽松,通常是延续自唐代以来的“坐论之礼”。 但凡涉及议政,除非是议政时间不长,否则大概率都是坐着奏报。 六位内阁大学士,一一入座。 韩章、江昭二人,分居左、右首之位。 “哒,哒,哒!” 轻轻摇晃的拨浪鼓,发出清脆响声,却是小皇子赵伸在作怪。 赵策英摇了摇头,牵着儿子的手松开,转头引向了江昭。 小皇子赵伸似是见惯了生人,也不怕生,一手拽着江昭的衣袖,一手摇晃着拨浪鼓,不时“嘻嘻”一笑。 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暗自一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