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奏对-《大夏摄政王》


    第(2/3)页

    几人都微微躬身,不敢言语。

    “现在国朝税收积弊,天下百废待兴,前又有李贼谋逆,朝中伤了元气。”

    “六部之中,唯有户部还算完整,朕心甚慰。”

    “今日召你们入宫,便是想和你们当面说说这税制改革之事。”

    说着,箫承嗣顿了顿,又道:“下一任的户部尚书,就从你们四人之中选出。”

    此话一出,四人心中都是狂跳。

    试问哪个当官的不想往上爬,谁不想做一把手呢。

    户部尚书,那可是绝对的权力中枢,是皇帝的近臣。

    先不说上去之后的好处,光是日日能见到皇帝,就足够让很多官员心中发狂了。

    越接近光的人,被照的就越多。

    “李煜。”

    箫承嗣拿起一份条陈,缓缓打开,四人中一个身材消瘦之人立刻起身,恭敬施礼。

    “臣在。”

    “你条陈中说,税制不畅,乃是人手不足,要在各地补充人手,甚至设立独立的税收司,这想法到是和常静德的条陈很像。”

    听到这话,李煜转头看了常静德一眼,两人眼中含笑,心中却都一阵痛骂。

    条陈撞了,那孰是孰非就要看君前奏辨了,甚是麻烦。

    “只是设立单独的税收司,又要招收一批新人,这些人要从哪出?”

    李煜闻言,赶忙躬身道:“陛下,臣以为,应从各地各衙门中抽调,主理之人由中枢选派。”

    “如此,便可如臂使指,税收之事可立竿见影。”

    “哦。”

    箫承嗣不咸不淡的应了一声,又看向常静德,问道:“常爱卿,你觉得呢?”

    常静德心中一动,赶忙开口道:“陛下,臣倒是觉得,如果要成立新衙门,其中吏员和主理官员不可从当地选拔,应换地挑选。”

    “哦?为何?”

    “一来,当地吏员和官员多少都和当地之人有牵扯,做起事来掣肘太多,换了新驻地,他们就只能照章办事。”

    “二来,国朝税制积弊已久,这些老人自有很多应付朝廷的法子,再用他们,换汤不换药,得不偿失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