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您,千百年来,世上万般事,有一必有二!” “因为您办不成的事,总会有后来人继续,但那位不会如您一般,一心巩固皇权,以求江山永固!” “他所愿,非一人成龙之道,而是天下万万人成龙!” 朱棡的眼眸深处,泛起一抹浓重的敬意,方才道。 凡心有家国,对于那位唯有敬意、唯有爱戴! 所以,既然来了大明,自然力求改革,以求后世不会在遭受异族之侵! 使我华夏百姓,不在遭受动荡! 为千百年后的改革,奠定最为坚固的基础! 因为,朱棡明白,纵然穷尽一生,鞠躬尽瘁,也只能为天下打好基础! “你!” 面对朱棡的锋芒毕露,朱元璋也是勃然大怒,只是对上朱棡依旧毫无惧色的目光,又是陷入了沉默。 “说说科举制吧。” 良久的沉默以后,朱元璋只是摆了摆手,岔开话题道。 很显然,朱元璋并不想继续刚刚的话题。 “不在愚民,弄民,实施双轨并重,兼顾农耕与仕途。” 朱棡看了一眼朱元璋,方才开口道。 “嗯?” 对此,朱元璋又是皱起眉头,显然没听明白朱棡的意思? 毕竟农耕与仕途,怎么都不可能挂钩吧? “您觉得当今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对于朱元璋的疑惑,朱棡轻声问道。 “粮食。” 这朱元璋都不用想,便是答道。 “对也不对。” 朱棡先是点了点头,又是摇了摇头道。 “什么意思?” 朱元璋不解道。 从古至今,便是民以食为天,那自然是粮食最为重要,毕竟吃饱才是重中之重。 “哪一朝没有粮食,只是多少的问题。” “所以提高粮食的产量,才是重中之重,其余都是浮云。” 朱棡坐回椅子上,方才点头道。 “确实,粮食年年都会有,但就是产量的问题。” “有时,大丰之年,粮食富足,但大灾之年,粮食不足温饱,也有百姓吃不饱,因此而饿死,也不在少数。” 朱标也是重新坐回椅子上,轻轻点头道。 但这心中,也总算是松了口气。 幸亏他们家老朱克制住了,要不然今日非得吵起来不可! 只是不知道,朱元璋究竟是怎么想的? 但说实话,可能是从小与朱棡长在一起的原因,朱标内心之中,竟然有些认同朱棡。 “所以双轨并重,兼顾农耕与仕途。” “什么意思?” “将官学与乡学结合,在都城及州县设立官学,教授经典、文学、律法等,培养官员与学者。” “同时,在乡村设立乡学,以农业知识、基础读写和道德伦理为主要教学内容,鼓励农耕与研学农耕。” “其一,在乡镇民间设立农学堂,传授农耕知识,作物轮作、病虫害防治等知识,提升农耕生产力。” “其二,派遣懂农业的官员,或学者深入乡镇,通过季节性的巡回讲学,指导百姓实践新知,提高耕种效率。” “其三,科举创新,在科举之中增设农耕科目,选拔优秀农业人才,给予官职或奖励,提高农民的身份。” “其四,耕读结合,鼓励学子“半日读书,半日耕作”,确保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同时,设立律法规定,禁止随意荒废耕田。” “这样一来,既能促进农业发展,又能维持民间安稳,从而各司其职。” “至于官学,我的建议是从各方面入手,汇集百家之学,选拔有用之才,而非死记硬背的书生。” “就比如,有学子喜欢律法,便可以主攻律法,那科举入仕,便是去刑部任职。” “有学子喜欢经学,便可以调往户部、商司任职。” “同样的,万般学问,都有其存世的意义,而大明只需因材施教即可。” “这般下来,人才不会埋没,大明也会愈发的欣欣向荣。” 话罢,朱棡方才看向面露沉思的朱元璋,还有朱标。 其实,朱棡心中有个更大胆的构想,只是觉得有些不现实。 毕竟将后世的模版,套用在眼前的大明,根本不可能。 更何况,凡事不能过于着急,要不然,便是大厦将倾,难有挽回之势! 再者,变法改革岂能着急。 而且,还是封建王朝治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