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特别是平安,原为济宁卫指挥佥事平定之子,因其父早年追随朱元璋并深得器重,后战殁,平安被朱元璋收养并悉心培养。 成年后,平安承袭父职,并且一度隶属于燕王朱棣,在其麾下担任过密云指挥使、右军都督佥事等职务。 跟过朱棣,还想干死朱棣,也就大将平安了。 为什么,这位的立场,向来很简单,那就是朱元璋,那对于朱元璋钦定的储君朱允炆,自然也是忠心耿耿。 所以除了本质上的政治斗争,朱棣起兵奉天靖难以来,能让朱棣吃瘪的唯有朱允炆的核心集团。 毕竟朱允炆派出去第一位大将,名为耿炳文。 而从这里便能看出来,朱允炆极其缺乏政治头脑,并且脑子简单,甚至是被建文三傻忽悠瘸了。 什么意思? 耿炳文是谁? 朱元璋开国六公二十八侯旨意的长兴侯。 父子两代为将,都跟在朱元璋的身边混。 后期朱元璋排列功臣榜的时候,更是把耿炳文跟徐达放在了一起的一等功之列。 更别说后期,朱元璋每有大仗都把耿炳文放在军中备用。 直白点,监视主将。 蓝玉、傅友德之类的都被耿炳文盯过。 而这妥妥的开国功臣,心腹爱将,外加机要秘书。 就这样的人,朱元璋驾崩之前,不仅没有安排,也没有单独召见,更不用说托孤之类的。 所以朱允炆死心眼啊,你爷爷没召见,也没跟你说什么,你就不会自己拉拢拉拢? 难不成,以后作为皇帝,还得老朱托梦告诉你,耿炳文要重用么? 作为皇帝,这点政治眼光都没有? 这样的人物,怎么也得放在中枢参政吧? 然后,耿炳文输了,李景隆输了,朱允炆输的彻彻底底。 那现在想来,朱棣能奉天靖难成功,完全是朱允炆的功劳啊。 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朱允炆都是一塌糊涂,又怎么能不败? 但是现在朱棡来了大明,眼前的这个小屁孩,就得好好归拢归拢。 不能从这个李景隆开始起,战神这个词,从褒义词变成贬义词。 毕竟现在的朱棡,晋王朱棡,便是被誉为战神! “九江,有没有想舅爷。” 就在朱棡思索间,一行人也是走进了正堂,而这刚一进正堂,朱元璋便是牵过李景隆的手笑道。 “想。” 李景隆怯生生的看向朱元璋道。 “臭小子,想舅爷怎么不进宫,看看舅爷。” 闻言,朱元璋却是面色一板的看向李景隆道。 对此,李景隆的头缩了缩,不觉间流露出一丝拘谨。 “陛下,九江” 见状,李文忠则迅速将目光投向朱元璋,准备开口。 只是李文忠话还未说完,便是被朱元璋的声音冷不丁地打断道:“叫什么?” “舅舅。” 李文忠连忙起身。 “这才对嘛。” 朱元璋的面容略显缓和,一抹笑意隐约可见道:“这才对嘛,叫什么陛下,而且我们是一家人,更何况这里又不是朝堂之上,何必如此生分。” “没错,表哥,别拘束,况且这还是你家。” 朱标将站起来的李文忠拉着坐下后,也是笑着道。 “嗯。” 李文忠轻轻点了点头,方才转头看向朱元璋笑道:“舅舅,九江最近在学兵法韬略,所以才没有进宫拜见您,您别见怪。” “孩子好学,咱怎么能怪罪?” 朱元璋白了一眼李文忠,又是揉了揉李景隆的头,笑道:“九江,好好学,未来一定要成为如你爹一般的名将,成为咱大明的中流砥柱。” “嗯嗯!” 李景隆重重点了点头,语气中更是充满了坚定与憧憬道:“九江会努力成为如表叔一般的战神,大明战神!” “咳咳.” 拿起茶盏轻抿一口的朱棡,差点被李景隆的话呛到,同时眼中也是升起一抹怪异之色。 毕竟,李景隆的确是大明战神,只是李景隆的这个大明战神,可不是褒义词,而是贬义词。 “怎么,你有意见?” 面对朱棡的突然咳嗽,朱元璋的眼睛也是瞥了过来,并且没好气道。 “九江这个年纪,学习兵法韬略,实在是太早了,不如先让他入大本堂读书,等再过两年,也不迟。” 对于朱元璋的没好气,朱棡一点都不在意,反而是沉吟片刻后,方才道:“毕竟还小,正是玩闹的年纪,又怎么能真正沉下心学习?” “老三说的不错,现在毕竟是太平之世,不像乱世,朝不保夕,倒不如先让九江先玩两年。” 闻言,朱标也是点了点头,方才看向李文忠笑道:“表哥意下如何?” “臭小子,你怎么想?” 对此,李文忠并未点头,也并未摇头,反而是看向李景隆问道。 “能去么?” 李景隆的脸上,顿时露出渴望的神情道。 “能。” 李文忠的无奈一闪而逝,但还是点了点头。 “那儿子去。” 李景隆顿时开心笑道。 “明日便送九江入宫吧。” 朱元璋也是笑着道。 “好。” 李文忠轻轻点头。 “姐夫,还在休息么?” 随后,朱元璋又是沉默了一下,方才看向李文忠道。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