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胡相国,抓的确是可以抓,惹了这群读书人,大明也不会怕。” “但你有没有想过,断章取义,制造舆论,乃至于延绵浙东各州府,甚至周边地区。” “那要是引起读书人的更加激烈的反抗,朝廷在浙东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就是举步维艰。” 李文忠的眼中倒是闪过一抹思索,便是摇了摇头道。 凡事都要考虑后果,这也是用兵之道。 更何况李文忠这般大将,所想之长远,也是实属正常。 “国公爷,您是武将,最注重的是战场上的局势,更要考虑好后果,能不能承担的起?” “但老夫是文官,手中笔即杀人剑,而且杀人不沾血。” “所以论打仗,老夫自叹不如。” “但若是论朝堂局势,天下之势,老夫可是要强过国公爷。” “那该如何对待这群读书人,老夫心中已有定论,诸般后果,也皆由老夫一人承担。” “而前来浙东之前,殿下也亲口交代过,若遇两难之境地,老夫可便宜行事,当机立断。” “国公爷,大可不必忧虑。” 胡惟庸依旧胸有成竹的坐在堂前,轻声开口道。 读书人,说到底贪生怕死。 真正能有气节者,绝对不会出现在巡游的队伍之中。 这就相当于国家之蛀虫,虽然胡惟庸很喜欢,因为这样的人更好利用。 毕竟老话说的好,好人他不一定有能力,坏人也未必没有能力。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但才能,却永远无法忽视。 就比如他胡惟庸,忠奸善恶,谁又能真正分得明白? 但可惜,时局就是这般,总得有人要死,也总得有人要活。 所以这些读书人的死,也不算是白死,毕竟可以让胡惟庸巩固好权势,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利用。 更何况,只是抓捕,平息动荡,等将摊丁入亩推行下去,他们就翻不起什么浪花。 等待朝廷开科取士,他们依旧会入朝为官。 这是人性。 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那又何必忧虑,当断则断,不然反受其乱。 “要不要知会一声殿下?” 李文忠的眼中还是闪过一抹迟疑之色,便是开口道。 “自然要请示殿下,而且殿下给出的抉择,只会比老夫更狠。” 胡惟庸轻笑着点了点头,并未反驳。 该禀明就禀明,这也是权宜之计,但要是落在朱棡的耳中,这群读书人即便是不死,也没有任何前途可言了。 毕竟他们现在就是老百姓,因为他们没有功名,可身为一个百姓,竟然反对有利于百姓的政策。 这就已经是罪,那以胡惟庸对于朱棡的了解,只怕是浙东也要掀起一场惊涛骇浪、血雨腥风。 “王大年,派人八百里加急,将此间之事,完完整整的告诉殿下。” 李文忠又是思索片刻后,方才看向王大年嘱咐道。 “遵命。” 王大年重重抱拳。 “先抓捕,但别伤了这群混账,就将他们关起来,先平息此间的动荡,等待朝廷裁决。” 随后,李文忠又是想了想,便是开口道。 “遵命!” 没有任何犹豫,李文忠一声令下后,府衙之中的诸多将领,也是纷纷抱拳,退出了府堂。 一时之间,大批的兵马融入明州府。 这让这些参与游行的读书人,眼中闪过一抹惊愕之色。 朝廷,当真是不怕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么? 竟然敢如此肆意妄为! 这真是不把天下的读书人放在眼中! 可这些当兵的哪里会管他们的破口大骂,只是奉命将他们押入大牢,从而平息此间动荡。 至于隐藏在幕后的士绅豪强,看向眼前的这一幕,嘴角纷纷勾起一抹笑意。 正中下怀,正中下怀。 看来这个胡惟庸也不过如此,竟然如此的蠢笨,浑然不顾浙东读书人的体面。 这要是传回朝廷,胡惟庸必然会被问罪,毕竟他们也会推波助澜,将此间之事的影响扩大。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