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也只有到了那时起,虽然不能完全区分阶级上的平等,但道德与文化上面,百姓至少也可以得到平等,虽然还有差距。 但这就是世道,人人平等,这是崇高的理想主义,因为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平等。 “李恒,传旨。” “即日起,让工部督造应天府学堂,乃至于向外延伸,直至遍布大明天下,而凡我大明百姓之子、皆可入学。” “至于先生,国子监诸多大儒,皆可为师。” “还有凡属军中将领,若是想从政者,皆可入国子监学习,一年一考,凡通过考试者,皆可为官。” “同时,自明年起,重开科举,广揽天下之英才。” “但鉴于浙东之恶劣,不服王化,罔顾天恩,剥夺其科举资格,凡属浙东及周边地区,皆不可科举,更不可入朝为官。”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但国之根本,谁都不能动摇。” “若有敢挑衅我大明天威者,以罪论罚。” “同时昭告天下,若有心存不愤者,朝廷可以允许他们放弃科举,但其终身,子子孙孙,都不能参加科举。” 朱标转头看向了身旁的李恒,直接下旨道。 语气之中,充满了决绝之色。 哪怕是这天下没有读书的人参加科举,朝廷还是朝廷,大明还是大明。 一个人、一群人从来都不能代替天下所有的人。 既然这群读书人不心向朝廷,那就破而后立,让这天下的百姓,让百姓的孩子都读得起书,朝廷出这笔银子。 哪怕是一年没用,五年没用,那就等十年,二十年,终有一日,百姓之子可成才。 在此之前,朝廷可启用军中将领,以最短的时间让他们了解政务,可以暂时主政一方。 一切还是有条不紊,无人能够撼动。 “遵旨。” 李恒微微躬身,便是踏出了御书房去传旨。 彼时,这道圣旨一出,应天震动、浙东震动,天下也将为之震动。 就连李善长都是一脸沉思,心中不知作何感想。 说白了,当朝太子的魄力,已经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谁也不能动摇朝廷的国策。 而且圣旨一出,金口玉言,绝对不会违背。 浙东这一把算是玩脱了,士绅豪强也要傻眼了。 谁能想到朝廷这么狠,直接剥夺了浙东参加科举的权力。 而凡是敢反抗者,皆以重罪论处,意思已经很明白,那就是杀。 就几个穷酸腐儒,也敢妄称贤良,也敢对国策有所异议,这本身就已经是罪不容诛。 所以杀一儆百,同时也让士绅豪强尝一尝推波助澜的苦果。 因为,要不是他们在背后推波助澜,这些读书人也不敢如此嚣张。 可他们不仅没能让朝廷退步,更是惹得朝廷不快,转而剥夺了浙东的科举资格。 那这些士绅豪强,恐怕就得承受浙东学子们的怒火。 同时,这些无比强势的读书人也会向朝廷服软,希望重新获得科举的资格。 毕竟读了大半辈子的书,为的不就是参加科举,成为官吏,光耀门楣? 但现在一道圣旨,他们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就白读了? 这谁能绷得住? 只不过朝廷的这次杀鸡儆猴,恐怕没有那么容易过去。 这枚苦果,浙江的学子们吞得下,吞不下,都得咽下去。 因为这已经触及到了利益的核心,不会有人跟他们同仇敌忾。 还是那句话,握得住的权叫权力,握不住的权,只是一场空谈。 又是一连几日,朝廷的旨意也到了浙东,特别是明州府。 传旨之时,这些被关入大牢的学子们,也都是傻了眼。 “闹吧?” “继续闹吧?” “就你们这些穷酸腐儒,也敢妄议国策?” “先不说你们有没有官身,有没有功名,光是伱们这愚蠢的行为,就枉为读书人。” “现在好了吧,你们可以安安心心的读书,但从此以后起,浙东的读书人都不被允许参加科举。” “诸位也会记录在册,因为如果不把你们记下,又怎么能区分你们是读书人?” “毕竟浙东的百姓,还是要参加科举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