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太子殿下,晋王殿下,翰林院学士宋承旨,求见两位殿下。” 就在朱棡准备前往早朝之时,门口的太子内官李恒急匆匆的走进御书房,便是看向朱棡与朱标躬身道。 翰林院学士承旨,就是宋濂的官职,位列朝廷正五品臣子。 官位算不上大,但名声却是最响。 毕竟是浙东四夫子。 对此,朱棡与朱标先是对视一眼后,朱标方才沉吟道:“请宋承旨进御书房。” “今日暂且停朝,午时在入朝吧。” 朱棡也是看向李恒,轻声吩咐道。 “宋夫子这是想干什么?” “想要避开早朝,还是想私下里为刘伯温求情?” 李恒躬身退出御书房后,朱标便是当即看向朱棡道。 “要是能占得住理,又何必此时来御书房?” “估计是想为刘家求个恩典,毕竟岭南那边,只要去了,就是这一辈子都没有翻身的可能。” “而老爷子的意思是给刘家一份差事,让他们可以谋以生路。” “但暗意,也是在告诉我,只要不是被饿死,老爷子就算是对得起刘伯温的功劳了。” “可刘家所犯之事,于国难容,所以必须严惩,终其一生,也不可再入朝为官,也会受到当地严苛管辖。” 朱棡倒是直接摇了摇头道。 宋濂也是顾及着自己与刘伯温的交情,所以才没想到这件事扯上朝堂。 而是想私下里求个情,希望可以看在他宋濂的面子上,还有刘伯温劳苦功高的份上,能够网开一面。 从而放过刘家,给他们一线生机。 毕竟长子刘涟已经伏诛,又何必对刘家赶尽杀绝。 况且这对于皇室,对于大明,不过是政治上的一场角逐,还未曾上升到你死我活的斗争。 再者群臣之间的斗争,永远都不会停息,杀一个与杀百个,朝廷还是朝廷,臣子依旧是臣子。 缺口,永远都会有人补齐。 不管是贪官、清官、酷吏,污吏,他们都会趋之若鹜,拼命的向上爬。 这就是铁与血的规则,也是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 朝廷,也是丛林。 无人可避。 “老臣拜见太子殿下,拜见晋王殿下,殿下千岁。” 说话间,宋濂也是踏进了御书房,便是看向朱棡与朱标,躬身行礼道。 “先生,您就不必多礼了。” 朱标连忙上前,但是扶住了宋濂,方才轻声笑道。 “你是皇兄师长,自然也是孤的长辈,不必如此。” 朱棡则是轻轻的摆了摆手,但也是微微起身,以示尊重。 好歹宋濂也是大儒,那即便是迂腐顽固,但也从不逾越礼法,那便就要给其三分薄面。 “先生,今日所来何事?” 众人落座以后,朱标方才看向宋濂轻声问道。 “殿下,老臣今日可能有僭越之嫌,若有罪,老臣一肩承担。” 宋濂的眼中闪过一抹犹豫之色,便是看向朱标拱手道。 “未入奉天殿,若在御书房,就算是情有可原,孤不会怪您。” “但若是为刘伯温之事而来,孤说了不算。” “因为此事,乃是陛下所定,更是晋王所执行。” “所以不管是为人子女,还是为人臣子,孤这个太子,都不能插手。” 面对宋濂的开口,朱标也是想都没想,便是道。 而且不愧是一国之太子,话说的绝对有水平,不仅给足了自己的老师面子,也将自己从这件事中完全抽开。 那就是说明,师生情固然是师生情,但与国之大义,朱标只能袖手旁观,两不相帮。 所以今日前来,宋濂完全是无作用功,倒不如回去,还能保全最后一丝体面。 “殿下,刘伯温已死,又何必折辱于他?” “而且近乎二十年来的君臣之情,老臣怎么都不相信,刘伯温会选择欺瞒陛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