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元末明初,日本倭寇经常袭扰东南沿海地区。 在朱元璋称帝后,派遣使者到日本声讨其罪。 此时由于明朝军力强盛,因此老朱的口气非常强硬。 “当诏书传达到时,如果你想做臣子的话,就奉上表来朝廷报告。 如果不想做臣子的话,就整顿军队自卫。 保障国土安宁,以顺应天命即可。 然而倘若作为敌寇入侵大明,我们必将率舟师扬帆出海,讨伐诸岛。 届时王师将捕捉敌人的徒党,直捣敌国,缚住你们的国王。 这是代表天意来讨伐不仁之人,只有像咱这样的皇帝,才有资格做出如此决定!” 可以说朱元璋已经在旨意中,给日本当局划出道来了。 要不就是称臣纳贡,要不你就修兵自固。 如果作为倭寇来敢来犯,那就别怪我让军队打到你老家了! 然而以杨载为首的使者团抵达日本后,见到的并不是日本国王。 因为当时日本正处在南北朝时期,所以诏书被送到了南朝怀良亲王手里。 怀良亲王虽然出身皇族,但却是一位武将。 他在看完诏书之后,二话不说当场把五个大明使者杀死。 看到只剩下两个使者回国,朱元璋非常恼火。 洪武三年,他又派使者出使日本。 这次诏书的口气大为和缓,可使者还是差点掉了脑袋。 紧接着怀良亲王回了一封国书,并在其中说道:“听说陛下派遣得力将领,调动全力的军队,前来侵犯我的领土。 水泽之地,山海之州。 因此我要以水来掩护土地,将军也会奋勇迎敌,绝不肯屈膝投降! 顺从未必能存活,反抗未必会死亡。 相遇在贺兰山前,就当放手一搏,有何可惧? 如果君主胜利臣下失败,君主也不会得到尊荣。 如果臣下胜利君主失败,反而会招致小国的耻辱。” 可事实却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日本人的行为显然已经越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