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最为关键的是,杨子认为人应该以自己为中心。 他觉得人生在世与其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倒不如尽情享受生活。 在不为名利劳累自己的同时,杨子主张人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理想和欲望。 然而他提出的“轻物重生”,又认为物质只是养生的手段,提倡人们要节制欲望。 当第一次听姚广孝提及“杨朱学说”的相关理念时,朱棡差点以为对方是重生者。 为了掩盖自己传播的后世思想,这才随便编了一个学术流派。 可之后在去韩国公李善长府上拜访时,对方却告诉朱棡,“杨朱学说”是真实存在的。 为了验证自己所言非虚,李善长将珍藏的《吕氏春秋》真迹孤本相赠。 朱棡这时才明白,为什么流传于后世的《吕氏春秋》版本,都是后人的手抄本或刻本了。 毕竟所有的后世史学家都清楚,历朝历代的朝廷并没有能力创造价值,他们只是进行再次分配而已。 当修订法律、执法、监督等权力都集于一身时,统治者的分配原则必然是优先自己。 他们还会通过史书,将自己包装成英雄。 在这种环境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怎么会可能允许“杨朱学说”肆意传播? 毕竟在皇权之下,需要的是为了朝廷不惜一切代价的人。 倘若没有这些人的牺牲,那些统治者又如何保障自己和后代吃香喝辣? 相比之下儒家就不一样了,董仲舒搞一大堆等级观念。 让普通布衣庶民知道,自己只要出生是牛马,那么这一辈子就都是牛马。 再加上法家的“商鞅驭民五术”,底层百姓的身体和思想,就这样被一道无形的枷锁给束缚住了。 为了改变这一切,朱棡制定了环环相扣的“海外就蕃计划”。 在他计划之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就是要把大明皇室和勋贵,都尽可能拉到晋王府这边的阵营里面来。 如此一来朱棡就能将那些豪强士绅手里的资源,一点一点的夺过来。 那时他再去推行改革,便会容易很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