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至于唐时的大食之名,盖亦得诸波斯人之口。” 换句话说,大食和条枝来源相同,只是音译名不同而已。 既然大食和条枝来源相同,唐朝为什么不沿用汉代的“条枝”一名,而要改称大食呢? 根据是史学家猜测,大概是后来的人忘记了条枝的来源。 将波斯人对阿拉伯的称呼,加以重新翻译的缘故。 宋朝初期仍称阿拉伯为大食,后来改称为回回,元代则沿用了这个称呼。 然而从明朝建国开始,阿拉伯便改称为了“天方”。 这普遍的说法是,天方即指默伽,即麦加圣地的旧时称呼。 实际上的“天房”,是指伊斯兰教的克尔白大清真寺。 阿拉伯人又称为“天主之房”,也就是天房。 这本是清真寺的异名,却被鸿胪寺负责翻译的官员,给当作阿拉伯的国名了。 在误会解除之后,鸿胪寺负责翻译的官员和暹罗使臣,都不约而同地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情。 前者是庆幸自己是个稀缺人才,项上人头至于因为这些工作疏忽导致搬家。 身为后者的暹罗使臣,则是为不需要承担更改国名的后果感到庆幸。 毕竟中原王朝随着政权更替,帮藩属国改国名,可是有历史渊源的呀! 只是这种事情,暹罗使臣肯定不能擅自答应。 否则将来返回国内,势必会承受国王的怒火。 在得到朱元璋的示意之后,坐在一旁的朱标,开始向暹罗使臣宣布关于朝贡贸易的新政策。 “从今年开始,大明将对所有被纳入朝贡体系的藩属国,采取勘合制度。 所谓‘勘合’就是大明提前发给藩属国的证明书,上面盖了骑缝印。 等到朝贡船来到港口时,大明官员会将勘合和底簿上的留印核对是否一致。 这么做目的是为了证明贡船身份,防止有人冒充藩属国使团。”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