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当初朱棡将铁甲舰的设计图纸拿出来时,朱元璋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制造海船的工匠不够。 直到大明建国至今,华夏的造船工匠既没有在逆风行驶技术上面取得突破,也没有解决龙骨技术。 这种情况下造出来的海船,根本就无法执行远洋航行任务。 这一点从历朝历代的海上贸易中,就可以看出来。 不管是唐宋时期同阿拉伯、印度等地的贸易,还是明清时期的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人的贸易,或者与跟倭国、东南亚等地的贸易。 基本上都是他们的船来华夏港口,而不是华夏王朝的船去海外诸国港口。 提到这件事情,朱棡便有些感慨的说道:“大明的海商们虽然明知瓷器运到欧洲能有十倍、百倍的差价,但苦于没有相应的航海技术,只能眼睁睁看着红毛番们赚大钱。 除了船只较为先进的海盗外,大明海船想去倭国,都要尽量北绕朝鲜半岛以便近岸航行。 即便如此依然要承受一半的海上损耗,导致咱们如今去一趟倭国,都已经算是冒死前行了。” 朱棡的这番话,可谓是发人深省。 就连对航海领域知之甚少的朱元璋,都已经意识到倘若不做出改变,大明必定会落后于海外诸国。 毕竟自古以来华夏内部的打打杀杀,基本上都是因为政治分歧太大,大到无法通过利益交换来弥补导致的。 只有来自外部的利益冲突,才会造成伤亡比较惨烈的战争。 打仗给普通百姓带来了什么? 无穷无尽的苦难! 死亡的士兵在统治者眼里,只不过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 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家里死了一个壮劳力,天可就要塌了。 没有一、两代人的时间,根本就消化不了这样的结果。 身为马上皇帝的朱元璋,深知大明百姓对太平生活的渴望。 因此他才会在所有人不解的目光中,定下了15个“不征之国”,就是希望能够与民休养生息。 如果不是朱棡拿石见银山作为诱饵,朱元璋绝不会拿倭国开刀的。 “大明有句话,叫做三人行必有我师。 咱非常愿意看到,暹罗的海船制造工匠与大明同行业翘楚交流的场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