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目光坦然地看向朱元璋,眼神中透着一股笃定与热忱。 只见朱棡声音洪亮且条理清晰地回道:“父皇圣明,儿臣心里头自然知晓此事干系重大,绝不敢有半分轻视之意。 只是儿臣思量许久,觉着这办法若能推行开来,于咱大明那可是益处颇多呀。 此次试行虽说遇到了些小波折,可在儿臣看来,不过是些细枝末节的问题。 只需稍稍完善一番,定能成效显著,还望父皇明察。” 说话间朱棡微微扬起下巴,那神态既有藩王的骄傲,又带着对自己想法的坚信。 可眼角余光还是不自觉地留意着朱元璋的神色变化,眼底深处隐隐有着一丝忐忑。 朱元璋听了这话,眉头微微一蹙。 他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思忖之色,旋即那神情中便添了几分明显的不悦。 此时朱棡的右手,在龙椅那精雕细琢的扶手上轻轻敲击着。 一下又一下,节奏沉稳却又透着几分耐人寻味的深意。 每一下都似是他脑海中智慧齿轮转动的声响,在权衡着朱棡此举的种种可能后果,也似在无声地提醒朱棡要慎重对待。 片刻之后,朱元璋才再次开口。 他的语气里已经多了几分严肃,声音不自觉地拔高了几分,透着不容辩驳的权威。 在朱元璋的眼神中,更是透着深深的失望与警示。 而这背后皆是他作为帝王,对局势精准判断的睿智体现。 “哼,你这小子! 想法倒是挺多,心思也算活络。 咱亦欣赏你这份为大明积极献策的热忱,可你却未能将这热忱与周全的思虑相融合呀! 行事未免太过浮躁,过于想当然了。 这天下大事,哪有那般简单容易? 每一项举措的推行,背后皆牵扯着各方利益、诸多环节。 岂是你仅凭嘴上说说,随意一试便可得成的? 咱大明的锦绣山河,那是历经了多少先辈们呕心沥血、审时度势、以无上智慧和无畏勇气苦心经营,方才铸就的稳固根基。 岂能容你这般不加考量、贸然行事,去轻易冒险尝试? 也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