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巍巍大唐,江山如画-《大唐第一全能纨绔》


    第(2/3)页

    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是四个大方木盒拼出的模型,模型似是用胶土所塑,上面山峦起伏、河流纵横,还分布着木刻的小城,城上标记着地名。

    绿色的山峦,白色的河流,蓝色的海洋,木色的城池,土色的道路,整个大唐的万里江山以立体的形态,冲击着众人的视线和心神。

    在没有飞机、遥感数据与人造卫星的古代,绘制地图看上去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

    在中国,有关地图起源的文献中最早的记载是夏禹铸九鼎的传说,鼎上铸有用来表示各地奇异事物的图像。

    这种有山、有水、有道路的地理图画,不仅是为渔猎、旅行提供方便,也被认为是地图志的雏形。

    在《周礼》中,就记载有九州地图、天下土地之图、兆域图、金玉锡石之图等等。并且,已有了比例尺和抽象符号的概念,并已从模型地图向平面地图过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地图成为军事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地形、地物的表示方法上,较前又有所进步。

    当时构筑城池,兴修水利,开凿运河、灌渠等的需要,促进了测量技术和数学方法的发展,地图绘制开始建立在实地丈量的基础上。

    到了秦汉时期,地图更受重视,已经开始象征国家的领土和主权,统治者则把它用作统治的工具。

    此时地图的品种逐渐增加,按其内容,已有类似于行政区划图、军阵图、域外地理图等各种专用地图。

    而最早地系统总结中国古代测绘地图的理论、体例,提出了制图必须遵守的“制图六体”,是西晋的裴秀。

    裴秀主持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首先使用了计里画方的方法,并使其长期成为中国古代编制地图的原则规范。

    到了隋唐,地图虽然已经有了很多,比如各道各县的地域图、城池图等等。而且,在制图方法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足之处依然难以弥补。

    而另一位继裴秀之后,中国地理地图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贾耽,继承并发展了科学制图的方法,绘制的名闻迩遐的《海内华夷图》,还要等到天宝年间才会出现。

    即便是贾耽,所制的地图也是平面的,更不如徐齐霖所制的宏大准确。

    当然,徐齐霖也不是傻子。尽管穿越之后的记忆力惊人,前世看过的立体地图能原样恢复得七七八八,可也不敢太过精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