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杨正山脸上露出一抹冷笑。 不满? 果然跟他猜测的差不多。 宁东升不是傻子,虽然当初在腾龙卫杨正山折了他的面子,但那已经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宁东升不可能现在才想着报复杨正山。 而能让宁东升如此的冒险的弹劾杨正山,那背后肯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利益纠缠。 盐商不满杨正山,这很正常。 因为如今辽远省的盐价已经降到十二文一斤,当初为了将盐价压下了,杨正山可是费了不少劲。 一边给盐运使司衙门施压,一边打压辽远的盐商,再加上罗家以及诸多与腾龙卫有生意往来的商户的配合,最终才将盐价从三十文一斤压到十二文一斤。 他不止降低了盐的销售价,还提高了灶户卖盐的价格,致使盐商的利润大减。 以前盐业无疑是辽东最赚钱的买卖,而如今盐业在辽远几乎跟寻常买卖一样,主要讲究一个薄利多销。 虽然杨正山对盐业买卖的定价只针对辽远省,但实际上平远省的盐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平远北部地区,大部分食盐都来自辽远省,致使平远的盐商也不得不降价,不得不食盐的利润。 正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杨正山没有断了他们的财路,但却把他们的财路打了个骨折。 原本一年能赚数十万,上百万两银子,而现在一年只能赚几万两或十几万两的辛苦钱。 那些盐商不怨恨杨正山才是怪事。 至于粮商会对杨正山不满也很正常,总兵府虽然没有在平远收购粮食,但是却在江南大肆收购粮食,这相当于抢了他们的货源。 若是放在往年,平远的粮商或许不会在意,可现在平远的旱情已经显现,明眼人都知道,未来一年辽东的粮价将会飞涨。 按照杨正山的估计,今年冬天到明年春天这段青黄不接的时间,将会是辽东粮价最高的时期。 粮价涨个六七倍都不是问题。 而且这段时间,平远粮商手中的粮食也不会有太多,毕竟平远大部分地区的粮食都会因为旱灾减产或绝产,粮商根本不可能在平远收到足够的粮食。 他们想要收购粮食,只能去江南或东南购买。 可现在腾龙卫霸占了辽东大部分海商,重山镇大肆从江南收购粮食,这几乎相当于断了他们的货源和运输渠道。 没有货源和运输渠道,他们面对粮食价格飞涨就如同眼看着一块大肥肉摆在眼前,他们却只能闻闻味。 为了能够从江南等地收到粮食,也为了接下来他们的发财大计,他们必须要阻止重山镇继续收粮。 所以给杨正山添点麻烦,就成了他们最需要做的事情了。 一群粮商和盐商联合起来,以庞大的财富敲动官场,这在大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宁东升不过是这些粮商和盐商推出来的炮灰而已,而那份弹劾也不过是一种试探。 杨正山知道这些奸商肯定还有后手。 “有没有查到有那些奸商参与其中?”杨正山问道。 丁秋低声说道:“可以确定与宁东升勾结的商户有广安府陆家、余家、甄家,东阳府宁家,甄家,抚州易家、舜州马家、蓟州罗氏!” 杨正山双眸微眯,“广安府甄家和东阳府甄家!你确定?” 甄氏一族无疑是平远省内最大的望族,其在平远分支无数,几乎每个府州都有甄氏一族的分支。 比如甄杨氏代表的就是延州甄氏。 而广安府甄氏和东阳府甄氏则是甄氏一族中最大的两个支脉。 其主脉乃是罗州甄氏,不过罗州甄氏一直保持着耕读的传承,并不是商贾,而是官宦之家。 当今顺天府尹甄士杰就是出自罗州甄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