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再联想到,陆远破格将水师,提到高一万人的规模, 毛文龙佩服的五体投地。 什么叫未雨绸缪? 大王走一步看三步,一环套一环。 只要打好这一仗,自己的地位稳如泰山。 毛文龙退下去,和沈肘子见面后,意外获得一个好消息。 沈家本身就有船队,有大量航海水手。 除此之外,沈家和余杭多家大型航运家族,知根知底。 拿到这些家族的名单,毛文龙舒了一口气。 这下,无敌舰队的人员编制,可以凑齐了。 而且,江南造船工匠多如牛毛, 同样可以秘密招募能工巧匠,用来增强仁川造船厂的实力。 相信,蒸汽铁甲战舰下水的那一天, 就是东瀛国的灭顶之时。 在琉球休整一日,舰队向北, 一路畅通无阻,三天后,陆远顺利返回仁川。 此时,高丽八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仁川中枢紧急调拨了大量物资, 及时救援平安道、咸镜道的流民和百姓。 尽管,天气越来越冷,往年会有大量百姓冻死。 亏得陆远打开国库,全力保障底层民众的生存。 甚至,还在主干道上设置粥棚, 引导一无所有的流民,向半岛南端迁移。 此举,随着邸报刊登而在八道,口口相传, 与高建武的不作为或胡作为相比, 陆远给老百姓的好处,实实在在看得见。 以工代赈,兴修水利,让流民们获得温饱。 各种工厂包括造船厂,全都敞开了招收工人。 大批王田分发给农民,来年的生活有了希望。 陆远的民望,在高丽中低层民中间,再一次飙升。 哪怕再顽固的文人墨客, 对朝廷的一连串“仁政善政”,也不得不表示认可。 与此同时,占据庙堂高位的政治大佬们, 逐渐意识到,“推举制”的好处逐渐显现。 比如,陆远只要把要求表述出来,下面如何具体执行,由朝官各抒己见,然后汇总推举议定。 定下来的办法,基本上大差不差。 因为,这个决议是百官共同推举的, 所以,即便过程中出了问题,也不会波及具体的朝堂大佬。 这样一来,自己的地位就更稳固了。 有心的大佬,发现推举可以私下进行微操。 比如,提前与官员中,关键的意见领袖达成一致, 可以左右决策的方向,使之更有利于自己的势力。 至少目前,较为明显的派系有三股。 首辅系,顾名思义,跟随朴国昌的人马。 财阀系,以户部周正隆为主的群体,这些人都是比较有钱的家族。 还有最后的,清流系,以御史台为主, 这帮专业吃鱼的,以促成君明臣贤,强盛高丽为己任。 无可置疑,清流系的实力最弱小,但战斗力爆表。 据说,他们正密谋扳倒首辅朴国昌, 而周正隆,也上了他们的“死亡名单”。 当然,还有一些零散的小团体,不成气候,只能依附三大派系。 陆远回到王宫,分别召见首辅,周正隆和御史中丞权斗央。 朴国昌最近很是有些压力。 虽然他的派系最大,可他有三方面忌惮。 自己势力大,对于王权来说未必是好事。 还有,在野的顽固派,认定他是高丽最大的叛徒。 并且,扬言要刺杀他。 最后,请流派似乎有意与财阀系携手,扳倒自己。 可以说,首辅这个位置,是真真切切的:“四战之地”。 因此,面见陆远时,试探地提出“告老还乡”。 陆远对他的小心思,洞若观火。 “首辅何出此言?你看,本王不在, 朝堂依然井井有条,国泰民安,都是首辅的功劳啊! 首辅是朝堂柱石,有功无过!” 得知大王没有换掉自己想法, 朴国昌多云转晴,安心了。 周正隆进见时,主要是报了一本账。 平安咸镜两道安置费用,开支大的惊人, 但是农税商税却陡降,朝廷赤字很夸张。 “王上,纵使王库再多财宝,也经不起这么补贴……” 对方作为技术性官僚,陆远换了另一种套路。 “开源节流,双管齐下,你有什么想法?” 周正隆迟疑地问道:“王上……是指开征新税么?” “嗯,这么说也可以,比如,‘奢侈品税’,对高档用品征收三倍税率。” 周正隆吃惊地说道:“王上,会不会得罪富裕人家?” 陆远笑道:“不会,能买的起的, 不会在乎多一点钱,而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更不会受到任何损害。” 周正隆仔细想了想,觉得问题不算太大。 “是!臣这就安排。” 陆远再问道:“节流呢? 我听说朝堂以及道州县的各级衙门, 冗员相当严重……100个百姓供养一个官员, 这种情况太过分了,必须尽快扭转!” 周正隆头皮发麻。 裁员历来都是双刃剑,一不小心就裁到大动脉。 “王上,臣以为,此事宜缓不宜急……” 陆远笑道:“你说的不错,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