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陛下,此人奴婢倒是知道一些。”三水说道。 “哦?”赵兴闻言惊讶道:“莫非此人很有名?” 一般科举临近之时,汴京各个赌坊也会开设盘口,让人押注赌哪些人能够考中,殿试前还会开盘口赌榜眼和状元的人选。 之所以不赌探花,是因为探花看的是长相。 探花郎论文采可以不是所有学子中的第三,但是论长相绝对是最英俊的几个人之一。 之所以是之一,而不是最英俊的那一个,是因为长相和文采都是参考的要素。 如此一来,范围就太小了,那些赌坊又不傻,自然不会开这样的盘口。 除此外,大量士子聚集汴京,也会参加各种活动扬名。 包括把自己的一些文章,送给汴京一些有名望的人观看,一旦得到夸赞,很快就能扬名汴京。 这一点当年的苏家父子三人深有体会。 苏家父子前来汴京参加科举之时,苏洵就带着两个儿子和文章,前去拜访了海学士。 海学士对于苏轼的文章非常喜欢,曾多次在外人面前夸赞其才学。 苏轼很快就名传汴京,所写的文章受到无数文人和大家闺秀的追捧,颇有种洛阳纸贵的意思。 就连官家在科举开始之前,都听闻了苏轼的名字。 不过赵兴因为事情繁忙,加上没有刻意关注询问,因此对于这次科举那些早已出名的学子并不清楚。 “此人确实很有名,乃是魏老太傅的长孙,原本并没有传闻此人要参加会试,直到科举临近之时,此人才报的名。”三水说道。 “魏老太傅?” “原来是前任礼部尚书的嫡长孙,难怪有此文采。” 大宋不设三公,不过六部尚书和相公致仕或者死亡后,会加封一个三公的虚衔。 像王大娘子的父亲王老太师就是死后追封的。 因此什么太师太傅并不算少。 “行了,把这些拿走吧。”赵兴摆手道。 这些人都还算不错,等殿试后,再看吧。 “是!”三水应了一声退了出去。 “朕有些累了,去休息一会,要是没有什么大事,别打扰朕。”赵兴起身伸了个懒腰。 “奴婢知道了。”三水应道。 ………… 赵兴来到里间,对大双小双说道:“给朕按按。” “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