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大家都是大学生,摆什么老资格?-《文豪1978》


    第(2/3)页

    他耐着心继续看完了,发现作者正是他前几天去图书馆看过的那位作家许灵均。

    但跟以前看完《牧马人》不同,这次他被《高山下的花环》深深的打动,也对许灵均这位作家多了一层滤镜。

    许灵均创作的并不多,一篇短篇、三篇中篇,看完了他又去看林朝阳发表在《燕京文艺》上的创作谈和《十月》上的评论文章。

    今年三月末的时候,同学之间突然都在传许灵均用另一个笔名也发表了作品,查海升当时迫不及待便去图书馆找来了那两份署名是“王庆来”的作品。

    查海升特别喜欢《秋菊打官司》这篇,因为读这篇让他感觉到亲切,他觉得这个许灵均真是太懂农村、太懂乡土社会了。

    将许灵均的所有作品都看完之后,他心中越发崇拜这位作家。

    四月份,《当代》上发表了《赖子的夏天》这部。

    这是查海升第一次接触到意识流文学这个概念,初读时,里那跳跃的时间线、繁复的心理描写和各种文字意向看得他头昏脑胀。

    他以前,喜欢的都是那种故事性强的作品,冷不丁看这种风格的,并不习惯。

    耐着性子读了一遍,又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了一番,他才逐渐弄明白这部牛逼的地方,越看越觉得好看。

    理解了意识流文学的风格,大大的拓展了查海升的阅读深度,在这之后,他的阅读变得更加的广泛和深入,也让他发觉文学的魅力似乎远远大过法学。

    上个月他听说《赖子的夏天》出版,专门到校外书店去买书,因为去的晚了一点,差点没买到,好在同学陶玉墨将自己的书让给了他。

    他很少到外面书店去买书,除非是特别喜欢的。

    因为他每个月的生活费并不多,去掉饭钱也就剩了几块钱,所以他必须精打细算的花才行。

    前几天,《当代》再次发表林朝阳的长篇《梵高之死》。

    如果说《赖子的夏天》打开了查海升对于意识流文学的认识,那么《梵高之死》则打开了他对于创作的认识。

    他从来没想过,竟然可以有人这样写。

    一部《梵高之死》二十二万字,他看完花了两天半时间,还是在期末考试前。

    这不是他不重视期末考试,杂志买回来的那天,他本来只是想随便看几页,打算知道大概是个什么故事就放下,然后专心复习,没想到这一看就再没放下。

    这部仿佛有一股强大的魔力,能够牢牢的抓住读者的眼球和心神。

    在的过程中,查海升完全忘了身外的世界,他的思绪跟随作者的笔墨徜徉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沉浸在亚伦与梵高的时空之旅中,难以自拔。

    看完之后也是久久不能平静,他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

    论故事性,它比他看过的所有武侠都要精彩,仅仅是一个魂穿十九世纪欧洲的创意就足够让人惊艳,更别提结合真实历史与悬疑元素的写法。

    将梵高的生平经历与穿越者亚伦的经历完美融合,创造出一个足以以假乱真的世界。

    论文学性,它同样不输那些让他曾经击节赞叹的名家之作。

    提起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这种抽象的词汇,一般人总是感觉难以理解。但其实如果简单理解的话,文学性就是构成作品独特品质的方方面面。

    修辞方法的使用、文本的结构、叙事技巧的独特性、通过情节和人物的构建探讨深刻的命题,这些都是文学性的内容。

    《梵高之死》拥有独特的叙事结构,文本中大量使用象征、隐喻,人物塑造和心理描写精湛,尤其是对介于天才与疯子之间的梵高的描写,堪称精彩。

    的文字精巧,美感十足,这都是他在文学性方面的独到之处。

    论思想性,查海升觉得这部所探讨的话题更是超越了他以前看过的当代文学作品。

    开篇,就是极端环保组织的暴乱分子纵火焚烧名画和亚伦为了救画舍身,周围看客旁边的情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