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中午吃饭时,李翰祥又提到了圆明园布景选址的问题,合拍公司方面正在跟燕京市政府沟通,准备在昌平选址。 按照合拍公司的估算,要想在昌平还原圆明园的部分场景,少说也得投入五六十万,这在1981年的国内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光是一个布景可能就要花掉寻常两部电影的投资,用后世的话来说,这就叫大片。 吃完饭后,正事聊的差不多了,林朝阳想着杜峰的事,问李翰祥要了个龙套角色,李翰祥满口答应。 在林朝阳离开之前,李瀚翔拉他回了房间,说要送给他一份礼物。 回到房间李翰祥从行李当中取出了一份杂志,杂志封面全都是繁体字。 李翰祥解释道,“那天跟戴天见面聊天说起你给我当编剧,他说西西前段时间刚好读过伱的,还特意写了一篇评论文章。这份《素叶文学》是去年西西和戴天他们几个人一起创办的,在香江文学界很受欢迎。” 林朝阳翻开杂志,在目录上看到了一行文字——《阅读现代文学——读内地作品》………………西西。 “没想到我的在香江还有人看。”林朝阳笑着说道。 李翰祥来大陆算是入境,所有带来的出版物都需要经过审查。虽然出入境有一定限制,但这些限制难不倒经常往返于两地的文化界人士,要不然这些年香江的武侠也不会风靡内地。 “香江文学界对内地的关注并不少,尤其是前几年改革开放,你们的伤痕文学兴起之后,这种关注更加明显。 我自己没了解过,据戴天说,西西的这篇文章发表了以后,许多香江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都对你很感兴趣。” 林朝阳对西西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算是香江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如果要做个类比的话,她在香江文学界的地位大概相当于张爱玲在华语文学界的地位,这几年应该正是她最火的时候。 香江文学在华语世界向来没什么存在感,但不代表没有辉煌过,四五十年代算是香江文学的一个辉煌时期,因为彼时许多内地文人来港,促成了香江文学的发展。 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这段时间算是一个中兴阶段,不少本土作家纷纷冒头。 但相较而言,香江文学的发展对比内地和湾岛还是差了不少。 “这么说,我在香江还有了些名气?”林朝阳笑着问道。 “也就文学这个圈子有些名气,你问普通市民是没人知道的,还得努力啊!”李翰祥挖苦了他一句。 林朝阳点了点头,“懂了,就跟你在内地的名声差不多。” 李翰祥顿时语结。 翌日上班,洪子成下午没事跑到了图书馆,问林朝阳:“朝阳,你对《文艺研究》上批评《梵高之死》的文章怎么看?” “什么怎么看?”林朝阳一脸茫然。 “你还没看?” 林朝阳摇了摇头,“批评就批评呗,这不是正常的吗?” 洪子成见他并不了解情况,说道:“这个批评可不一样……” “怎么个不一样?” 洪子成便把情况解释了一遍,事情说来话长。 今年二月份,美学学者李泽后在《文艺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画廊谈美》。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为近几年萌生的一些文艺形式和文艺青年们做辩护,文章说这些青年们的思想和情绪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自身的情感和心声。 仅就文章内容而论,并没有多大的问题。 但结合了前一年《今天》停刊、星星画展被点名批判后的种种迹象,这篇文章引起了一部分文化界保守人士的不满。 《今天》也好、星星画展也好,在文化界被许多人视为是散布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和腐朽没落思想的精神WR,李泽后的这篇文章无疑是在试图给这些人正名、翻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