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销量高了,也意味着收入的激增。 虽然林朝阳是前年才跟燕京出版社重新签订了版税合同,但《棋圣》的销量大爆发更多的还是集中在了近两年。 这也就意味着他还是收到了大部分以销量来计算的版税收益。 迄今为止,《棋圣》为林朝阳创造的稿费和版税累计已经超过了200万元人民币。 在1986年这个时间凭借版税获得单本超200万人民币的收入,可以说是冠绝了中国文坛,并且这个记录还将不断被刷新。 朋友们聚会,经常性的会提到林朝阳的收入问题,这一点很难避免。 聊天离不开作品,聊作品就会聊到销量,自然也就聊到了收入。 林朝阳与旁人还不同,他的作品一向畅销,又是国内第一个敢于向出版社提出版税付酬的作家。 这三年来,版税付酬制度并没有在国内出版行业大范围的流行开。 原因也很简单,版税付酬可不是哪个作家跟出版社提一嘴要求人家就会答应的。 没有名气、没有实力、没有以往作品的畅销,哪个作家敢有勇气跟出版社提出这样的要求? 更何况,版税付酬制度对于作家来说同样存在风险。 作品销量不佳,他们拿的收入说不定还没千字稿酬多,实际上这一点也是很多作家最为头疼的。 别看八十年代文学热,但大部分名气不大的作家,作品出版后销量并不比后世多多少。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那年李拓和冯济才一起为四川文艺出版社编辑短篇集。 号称要“汇总近年以来最具代表性的短篇”,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编的也很用心。 可惜最后集出版后卖了一年,还不到两万册。 这当然谈不上亏钱,但出版社也没赚什么钱,基本属于赚吆喝的状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这些作品本身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曝光度和知名度,许多读者都已经看过,很难提起购买集的欲望之外,根本上还是新时期以来国内文学商品的发展出现了偏差。 提到八十年代的文学,很多这个时期的读者、文学爱好者会想到什么? 《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当代》《燕京文学》…… 人们的脑海中闪过的一定是这些知名文学杂志的名字,因为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潮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文学杂志撑起来的。 其中的原因也并不复杂,人道洪流带给中国文学界的灾难是深重的,那段时间里中国的文学创作陷入了停滞,乃至是倒退的境地。 作家群体青黄不接、文学作品质量堪忧、印刷纸张短缺、政策风向不明朗……七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界要面对的问题是复杂的。 但在这个时候,能够完美应对这些棘手问题的载体——文学杂志崛起了。 背靠大型出版社不需要担心印刷纸张和政策的风险,人道洪流前便名满全国,拥有吸引众多投稿者的名气,编辑能力出众可以高效率的筛选和培养出有潜力的作者。 文学杂志的崛起看起来顺理成章,但这些杂志的崛起在催生文学热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品的传播。 因为八十年代的绝大多数文学作品在出版之前都会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一遍,这样做固然会增加作品和作家的知名度、影响力,但也削弱了读者对作品出版后的购买欲。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出版物的价格相对于人们的工资收入来说并不便宜,甚至可以说是昂贵。 既然在文学杂志上能够看到大多数优秀的、知名的作家的新作品,那就没必要再花钱去买出版的那份了,除非是喜欢到不行的作品才有可能再多花一份钱。 因而我们就会看到八十年代文学界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许多知名文学杂志每期的销量都是几十万份、上百万份,但等那些刊登在其上的作品独立出版后,往往就很难达到这个水平了。 你可以说读者可能是冲着杂志的名气去买的,但问题是杂志的名气和销量也是作品带来的。 而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林朝阳是少有的能够打破这种现象的作家,早几年在国内各大文学杂志之间,他有个“林百万”的名号一直在流传。 所谓“百万”不是指稿费,当年林朝阳可还没拿到百万级别的版税呢,而是指哪家杂志如果能够刊载他的新作,当期销量便可以轻而易举的突破百万份。 一开始还有人不相信这个事实,可随着和林朝阳合作的杂志越来越多,这个事实被不断验证。 尤其是1983年《渡舟记》和1984年《闯关东》在《花城》的发表,可以说给中国的各大文学杂志带来了一股巨大的震撼。 其中尤其是《闯关东》,单期超300万份,创下了中国文学杂志行业神话一般的销量,也带动了《花城》杂志销量和影响力的整体上扬。 那一年,《花城》在读者当中的地位堪比《人民文学》与《收获》。 可惜的是,在《闯关东》之后林朝阳便决定作品不再在杂志进行首发。 《花城》的这股强劲的发展势头也没再保持下去,这两年销量跌跌不休。 好在再怎么跌,也比没发表林朝阳作品之前强了不少。 十一期间,陶玉书刚从云南回到燕京,就听说了《楚门的世界》确定在国内上映的消息。 大半个地球都上映完了,国内的放映才姗姗来迟,这件事最不满的不是林朝阳夫妻,而是林朝阳的那些忠实拥趸们。 送来这个消息的是王濛,从当了文化部尚书之后,老王同志可谓日理万机。 国庆好不容易有了几天休息的时间,特地跑到林朝阳家来做客,美其名曰是做客,实际上是邀功。 据他说,《楚门的世界》在国内的引进之所以会这么慢,原因就是卡在了审核上。 电影局有位负责审核的同志认为这部作品跟《1984》一样,具有政治影射寓意。 “那天我跟达明同志聊天,无意间聊起这件事才知道你这部电影卡在了电影局那里。 好歹也是在国外得了大奖,为国争光的片子,要是不能在国内放映就太可惜了。 这帮人简直就是胡搞! 然后我就跟方禹同志了解了一下情况,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 《1984》现在在书店都可以买到了,《楚门的世界》的也在卖,凭什么电影不能上映呢? 多亏了达明同志是现在说,要是再晚一段时间,说不定这事我就没资格管了。” 王濛口中的“达明”是中影公司的总经理丁达明,“方禹”则是电影局局长石方禹。 而他所说的“再晚一段时间就没资格管”的事,也是有原因的。 在今年以前,电影局是隶属于文化部的,到了今年1月,电影局被合并进了广播电视部。 不过现阶段电影局与广播电视部的合并并不算彻底,发行相关工作仍然归文化部管理。 这也是丁达明为什么会向王濛汇报工作的原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