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真有这么多读者购买《文艺》吗?!” 新潮社本部大楼,编辑部办公区,总编办公室。 一向镇定自若的总编辑在看了秘书递来的最新首刷日数据后,忍不住怀疑了起来。 据新潮社市场部调研所得,日本出版界共有6183家大大小小的出版社。 其中资本超50亿円的有88家,100亿円以上的有57家,像河出书房、新潮社这种资本已经超过300亿円的也有21家。 这些出版社旗下总计有10879种不同的杂志。 而这些杂志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主题和领域。 从时尚生活到科技文化到政治经济等,基本你能想到的主题,都能从中找出几百种不同类别的杂志出来。 另外,1995年年底文部省和大藏省还公布了另一项权威统计数据。 2亿名日本民众中,约有4000万人是纯文学市场受众,其中约800万人平均每个月能购买一本纯文学杂志。 也就是说,每五个日本人里,就有一个看纯文学,这样的每五个人中,还有一个是粘性极高的付费读者。 这数据看起来很不错,但结合日本出版界的激烈竞争情况,你很快就会发现,原来1万多本杂志,只能瓜分800万的付费读者。 平均一本杂志仅有800名读者! 这也是日本出版界每天都有公司开业倒闭的原因之一。 做这一行,没点真本事,旗下没有一两个在日本文坛知名度较高的作家,基本撑不到几个月就要关门大吉了。 从这些数据的角度看,1996年12月号《文艺》在东京都地区首刷日能卖到31.4万册,简直就是神迹! 这相当于开卖第一天,你就把差不多4%的市场份额给占了,其他杂志还活不活啊! “正常情况下,《文艺》的固定读者确实没那么多,大概在50万人次左右。” 年轻的女秘书歪着脑袋仔细回忆了下后,对着他低声说道, “这几次能卖得这么好,估计是北川老师个人名气带来的虹吸效应所致。 这点对比下没有连载北川老师时的《文艺》的月销量,很轻松就能看出来。” 之前就有专业的数据分析师指出过,日本纯文学界的这批读者很奇怪。 一般的杂志读者,都喜欢认准一本杂志后长年订阅,即便出版社间作者总是跳槽,也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付费习惯。 但纯文学杂志的读者们恰恰相反。 他们看书不喜欢认杂志,更喜欢认作者。 一旦心仪的作家离开了那个出版社,他们会光速跟着叛变,立即成为另一家出版社的基本盘。 这个现象在北川秀身上更为明显。 他的离开几乎直接导致了原本有望保三争一的《群像》沦为二流杂志,至今没能翻身。 他的到来也让河出书房从吊车尾跃升至能和《新潮》扳扳手腕的超一线杂志。 话虽如此,但数据毕竟只是数据,宛如断头刀的北川秀那一刀没真正落在自己头上时,大家都没法真正感受到那个男人的恐怖。 现在,真见识到了北川秀那变态的个人号召力后,新潮社总编只想一头闷进豆腐块里把自己闷死。 原以为《永远的24号》所带来的23.6万册的首刷日数据已经让己方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一对比,分明是成了最好的垫脚石! 他还担心起另一个更加可怕的事。 河出书房爆出的这个数据,好像还没算上四国岛等偏远地区的日销量数据。 那些地方穷归穷,合在一起卖出个几万册应该不难吧? 再不济,都到了31.4万册这个数字,随便再刷点销量,超过36.5万册还不简单? “他们一定想打破谷崎老师的记录,把我们狠狠踩在脚下!” 总编浑身是汗。 想到这种历史性的屈辱时刻将在自己的任期内发生,他想死的心都有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