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想要实现光刻工艺,你至少得有光刻机吧。 黄新华指了指两人背后,道:“这就是我们的“光刻机”,两台显微镜,一台紫外线设备……” “效果虽然差点,不过勉强够用。” 顾鸣和陆骞同时抽了一口凉气,这东西,要是黄新华不说,谁能联想到它是光刻机啊。 “没想到黄教授你还有这一手,连这种办法都能想到!”两人不约而同地发出赞叹。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造出实验设备,需要的不仅是灵活变通的思维,更是扎实牢固的理论基础。 “哈哈,这可不是我的功劳,都是李暮的主意。”黄教授笑着道。 顾鸣和陆骞浑身一震,更加惊讶了。 “这个项目,我们参加了。”两人对视一眼,同时道。 “而且如果有需要,我们还可以帮忙请五道口技术学院半导体方面的专家们来帮忙。” 他们来之前,其实五道口技术学院研究半导体的教授们就登门拜访过,想要搞清楚京工院在憋什么大卫星。 要是知道这边都已经只差光刻胶就能完成光刻工艺,恐怕自己就会找上门来。 黄新华惊喜道:“真的吗?那太好了!” “有了你们的帮助,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做出集成电路!” 两人的表态,带来的不仅是人员的加入,更是五道口技术学院的肯定。 这样一来,无疑会有更多的专家和教授加入进来。 随后,三人也不啰嗦,很快拿着实验数据,直接开始验证: “紫外线的辐射,其实可以通过树脂来削减,混合其他感光材料,就有可能做出光刻胶。” “没那么简单,只是减弱辐射肯定不够,光刻胶还需要对紫外线的反应,不能留在硅片上……” …… 三个教授讨论得热火朝天,反倒把李暮五人晾在了一边。 没过一会儿,外面又陆陆续续走进来几名专家。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