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我来抛砖引玉吧,向李顾问您请教个问题。”一位老教授当即举起手道。 众人也没有争取,等待其提问。 老教授道: “先给自我介绍一下,在下叫吴荣林,是京都航天航空大学的教授,研究了半辈子风洞。” “自从知道您创造出软件工程之后,十分地钦佩。” “我想您应该也参与了计算机仿真平台这些地设计,我想问问您,能否能以计算机进行风洞的模拟呢?” 他说完之后,目光炯炯有神地看向李暮。 计算机仿真平台,本质是模拟现实的环境,通过仿真优化研究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而避免实际运行中的材料和能源消耗。 因此,有人进而想到可以用来模拟风洞,甚至是模拟其他的东西,并不超出李暮的预料。 他点点头,道: “当然可以,而且也是未来软件工程开发的研究方向之一。” “计算机模拟,在成本效益、灵活性、可重复性、精确度上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 “它能够多次调整模型参数或风洞条件,进行不同情景的仿真,而无需重新进行物理风洞实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加快设计迭代速度……” 李暮一一列举了不少计算机模拟风洞的优点。 听得周围的众人眼睛大亮,恨不得立刻看到成品。 “所以您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研究的风洞,最终会被模拟风洞取代吗?”吴荣林继续问道。 只是语气里不可避免地带着几分颓废。 他曾经主持建造过夏国的第一座1.2米回路式低速风洞,一直致力于风洞地发展事业。 没想到最后所做出的成果,竟然迟早会被模拟风洞取代。 “不,模拟风洞只是实际风洞的补充,永远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至少在一百年内,应该没有可能。”李暮回答道。 这个回答引起了众人的兴趣,纷纷追问。 他继续道: “计算机模拟得再真实,也很难真正地完全复制现实世界的数据,只有在实际风洞中进行测试,才能确保不会有问题。” “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先有模拟风洞进行多次迭代和优化设计,再由实体风洞进行最终验证。” “相辅相成,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在后世,对于风洞的发展方向。 夏国和M帝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后者认为模拟风洞,完全可以取代实际风洞。 而他们在钱五师的建议下,依旧坚持进行风洞群的建设,为后世超高音速飞行器的测试,提供了更加真实的环境和数据支持。 正是因为这个决定,让夏国能够搞出令世界震惊的42马赫。 也让他们明牌告诉世界各国,自己要往哪儿发射的洲际D弹,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拦截的实力。 “原来如此,不愧是李顾问,想得看得就是比我等长远许多。”吴荣林和其余的专家和教授们,俱是称赞不已。 软件工程有多厉害,他们是见识过的。 但凡换一个人,说这番话,都不会有人相信。 可作为创造者的李暮说,那说服力便直接拉满。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暮这种承认自身不足的精神,实在是让人敬佩。 …… 一个问题结束。 很快,又有一位专家站起来,开口提问: “李顾问,那么您认为软件工程能够帮助我们国家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吗?” “它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这种自动化呢?” “还有您对它的发展又是秉持一个怎样的态度,现在全国各地的大学都在准备设立软件工程专业,我们是否需要那么多软件工程的人才呢?” 他的问题比较普通。 不过李暮依旧仔细地进行回答: “短期内我们国家并没有实现工业自动化的基础,想要实现,还需要近经济和社会地进一步发展。” “等到时间合适,各行各业便会自动进入生产自动化的进程。” “至于软件工程人才的需要,在未来几十年内,会一直存在,它会逐渐从研究所,到高校,再到工厂公司,再到社会……” 他没有提最关键的问题。 ——价格。 毕竟暂时还要将老大哥,甚至是M帝当做冤大头。 要是让他们知道了夏国搞的计算机这么便宜,不太方便日后的交易进行。 …… 回答完刚刚那位专家的问题后。 众人继续提问。 从机械工程领域,到半导体领域,计算技术领域,再到交通领域,通信领域…… 每位教授都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向李暮提出问题。 他们看到了李暮带来的技术发展。 并且以此为基础,在思考着能否带来对自身所在领域地革新。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毕竟他们没有答案可以照抄,只能够慢慢地去摸索。 “但我可以给他们一个方向。”李暮一边回答,一边在心中暗暗想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