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紧急召集全国专家和教授去联合研究,都有过好几次。 虽然这次不是紧急,但上面的手续,也依然办得很快,几乎没有任何阻碍。 “我回去收拾东西,明天便去半导体研究所!”吴荣林道。 他现在恨不得飞去半导体研究所,哪里能等下去。 校长欲言又止:“那你的课咋办?” 只是不待他说出口,后者便风风火火地离开。 只好咽下一肚子的苦水,回去找其他教授协调。 …… 外界纷纷扰扰,因为一场学术交流会,引起了许多人关注和讨论。 李暮反倒没有在意。 休假结束后。 他便立刻返回自己的岗位。 先将写完的无人机的基础理论交给马铭德、庄锋甘等专家教授学习。 然后迅速地投入到各个研究项目的工作当中。 每天半导体研究所、雷达研究所、航空院和材料研究所,四点一线,规律无比。 开不完的会议,做不完的实验。 脚步几乎没有一刻停歇。 不过在安排完航空院和雷达研究所两边的研究后,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辐射防护服的研制上。 尤其是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 …… 半导体研究所,会议室内。 在他的号召下,来自川蜀的40多名学生,有17人选择加入研究。 杨天形、周溪令、雷鸣和苏东莊四人,也被他调了过来。 这个阵容,在过来旁观的周任和荣柯眼中普普通通。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杨天形四人的软件工程水平,几乎已经是李暮之后的第一梯队。 为了尽快搞出扫描隧道显微镜,他可谓下足了本钱。 “咳咳。”李暮轻咳两声,示意在低声讨论的众人安静下来。 然后接着道: “这一次的研制,从速从快,我们要力争以最快地速度完成。” “下面我先来说一说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 “首先,要说到量子隧穿效应。由于粒子存在波动性,当一个粒子处在一个势垒之中时,即使粒子的能量低于势垒的高度,粒子越过势垒出现在另一边的几率……” …… 他从原理讲起。 一步步深入到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结构,隧道针尖、三维扫描控制器、减震系统、电子学控制系统和再现扫描控制系统。 当然,并不是完全按照资料中的数据去做。 一些能够删减的地方,李暮都尽量给它去除。 总之就一个目的——尽快研制出来。 …… 在会议结束后,他也没有离开。 而是留下来,一同跟着众人开始研制。 从最关键的隧道针尖结构开始,一点点地搞出针尖适合的大小、形状和化学同一性数据。 并且对针尖的宏观结构进行高的弯曲共振频率处理,从而减少相位滞后,提高采集速度。 实验室中。 他一手拿着金属钨丝、铂-铱合金等材料,一手拿着一把剪刀,跟从材料研究所过来的众人讲解制备钨针尖使用的电化学腐蚀法,以及制备铂-铱合金针尖使用的机械成型法。 演示完后,他说道: “无论哪一种针尖,其表面往往都覆盖着一层氧化从,或吸附一定的杂质。” “这在之后可能会经常造成隧道电流的不稳、噪音大和图像不可预期性。” “因此,在每次实验前,我们都要对针尖进行处理,去除表面的氧化层杂质,保证针尖的良好导电性。” …… 这边刚刚讲解完。 又去杨天形四人各自负责的四个研制组进行查看。 先是三维扫描控制器这边。 要实现这项技术,以现在的水平,是相当有难度的。 作为光电机一体化产品,它由扫描头、控制电路和机械部件组成,采用逐行扫描的方式获取数字信号,并以点阵的形式保存。 它的主要技术难点,是数据处理复杂、精度存在限制,以及环境干扰等问题。 李暮一一详细地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在数据加载的过程中,由于物体表面复杂的集合特征,可能会出现数据缺失、噪声和无效数据的问题。” “为了解决他们,我们可以采用插值、滤波等数据处理的方法。” “至于精度问题,可以从多个视角的扫描和数据拟合方向入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