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京工院召开软件工程学习会的事情,很快在报纸上被报道。 当然,人们早已习惯了李暮时常在报纸上出现,对此倒是没有太过惊讶。 毕竟比起那些足以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一场学习会,实在是微不足道。 但紧接着,人们日报的一篇文章《李暮:一位成就伟大科学家,一位心系人民的教育者》横空出世。 在文章中,详细地记录了李暮捐赠给西北贫困地区的一个县中,那些学生们的故事。 他们因为家境贫困,只能被迫中断学业,去寻找谋生的生计。 如果没有意外,一辈子或许都会和他们的祖祖辈辈一般,在大山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但李暮的捐助,给了他们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 他们能够在没有考上大学之前,安心地在教室中读书,而不用担心饿肚子。 能够获得相对平等的机会,参加那改变一生命运的考试。 对于这些学生们来说,李暮无疑的最大的恩人。 在文章的最后,一名学生动情地向李暮道谢道:“我的父母给了我生命,而李顾问,给了我新的人生。” …… 这一篇文章,洋洋洒洒几千言,在当日《人们日报》的头版头条上,被加重加粗标记。 虽说没有照片,但没有一个人,会怀疑李暮所作所为的真实性。 ——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科学家,他的名字早已人尽皆知,完全用不着用这种方式沽名钓誉。 大街小巷之中,充斥着人们讨论这件事情的声音: “李顾问在乎的从来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就,而是千千万万夏国人的成就!” “怪不得,李顾问先前又搞讲座,又搞学习会原来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建设培养人才!” “这才是我们人民的科学家啊!” …… 一时之间,李暮再次成为夏国人民津津乐道的中心。 人们以前钦佩他的才学,尊敬他的贡献。 但现在,更加景仰,他个人高尚的品质和道德。 “人民的科学家”这一称呼,也几乎成为了他的专属代词。 …… 京工院。 高加林在门口徘徊了许久。 望着一个个结伴走过,脸上满是朝气和自信的学生们。 他踯躅许久,还是没能鼓起勇气踏入那扇大门。 “进去了又如何呢,你能听得懂吗?”他在心中安慰自己。 是啊,不是他不想进。 只是即便进去了,也没有用。 他一个刚刚高考完的高中生,怎么可能听得懂大学的课程内容。 “李暮顾问让我有困难就来找钱院长,这个机会只有一次,我不能浪费!”高加林在心中说服了自己。 他不能进去。 毫无基础的他,哪怕托钱院长帮忙,进到学校加入学习会。 也绝对没有可能跟上众人讨论的进度。 自己丢脸不可怕。 高加林怕的是让李暮知道这件事,觉得他好高骛远,不自量力。 就在他下定决心,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 两个学生,忽然走了过来,向他搭话道: “这位同学,你怎么不进去?” 他们的眼神中,带着些许警惕之色。 在这个年代,还是有不少间谍的。 刚刚高加林在门口徘徊半天,难免叫人怀疑。 要不是他皮肤黝黑,模样年轻,看着年纪不大,两人说不定都要先抓住再慢慢盘问。 “我,我只是想来看一看李暮顾问开的学习会!”高加林赶忙解释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