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玄鸟-1发动机的原型机虽然已经造了出来。 但是会不会有什么问题,他们还是太大的把握。 尽管已经经过了初步的测试,但这只能证明发动机单独能运行起来。 能不能在实装后稳定使用,能不能应对恶劣的环境和条件,这些都是问题。 “要是有个高空台就好了。”唐燕捷跟着发出一声感叹。 听到他的话,郭默一下没忍住,笑出了声。 这让他一时有些莫名其妙,道:“郭院长,您笑什么?” “哈哈,你还不知道吧,李暮已经在研究高空台了!”郭默笑着道。 闻言,唐燕捷惊讶喜,道:“什么,李顾问您已经在搞高空台了吗,太好了!” 即便是和李暮谈论过高空台的王石存,此时也是震惊不已。 他感叹道: “本来还以为李顾问您是在和我闲聊,没想到竟然已经有了研究的打算,还这么快出了成果,令人佩服啊!” “不至于,不至于。”李暮摆手笑道:“是郭院长说得夸张了些,实际上还在写研究方案呢。” 不过饶是如此,唐燕捷和王石存两人依旧高兴至极。 谁不知道。 李暮的研究方案,可以直接约等于,实验成功四个字。 “不过我记得你和我聊天的时候,先说的风洞,后面才是高空台,怎么这个顺序反了过来,不会是你已经偷偷把风洞的问题解决了吧?。”王石存忽然好奇地问道。 他不认为李暮会忽略风洞这个重要的研究项目。 郭默和唐燕捷闻言,也不由向李暮投去目光。 如果能有风洞的研究方案,无疑又是一件喜事。 见状,李暮想了想,道: “风洞方面,我觉得于洪如教授的研究就很好,暂时用不着我去横插一脚。” “当然,探索我确实在探索,只不过暂时不打算投入太多的精力。” “现在比较要紧的,还是将高空台造出来。这样不仅玄鸟-1发动机的问题能解决,直-5改,以及以后所有的航空发动机,都能如此。” 用不了一两年,于洪如便会搞出激波风洞J-8。 而且即便他插手,最多也就是加快一些成功的时间。 想要造出更强大的风洞,国内条件还没那么完善。 这也是他拒绝于洪如邀请的理由。 与其浪费时间,不如趁对方研究出J-8的时间,抓紧加强国内的技术储备和工业基础。 等J-8之后,去研发更加强大的风洞,用于支持夏国的第三代战机研究。 “原来如此,不过你这么说,我反倒更加好奇,你后面会造出怎样厉害的风洞了。”唐燕捷笑了笑道。 郭默和王石存亦是满眼期待。 李暮越不着急把东西拿出来,他们越是觉得是在憋着个大卫星。 面对众人的期许,李暮微微一笑,道:“那我就更加努力些,争取不让大家伙儿失望。” …… 说完了玄鸟-1机身的问题后。 彭时录和蒋南英紧跟着进来,告诉了李暮第一台军用货车组装完成的消息: “多亏了有3+2数控铣床,很多原本制造困难的零部件,现在批量化生产都没有任何问题。” “它的最大燃油容量是439升,理论最大续航能够达到1118公里,最大的牵引重量能够达到48吨。” “对比CA10卡车的4吨最大载重,直接提提升了整整12倍,即便放在世界上,也毫无疑问属于顶尖水平!” …… 李暮望着激动得唾沫横飞的彭时录和蒋南英,脸上也不由浮现出笑容。 第(2/3)页